A8:E教江苏•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4期 总第5652期 2018年09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4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让”与“引”中收获精彩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盐城市大丰区三龙小学 王方 发布日期:2018-09-21 15:44:51

“让学引思”作为实践性强,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已成为教学上的一种新模式。近年来,盐城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对其加以推广,并制订了“五年发展规划”。“让学”就是要加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使学生成为“学习长跑”的队员,亲历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喜悦;“引思”就是在真实的学习行为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与“引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员的角色,教师领进门,修行在学生。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人文性、情感性较强的课文。由于文章内涵丰富,在实际教学过程,很多教师往往引导很多,学生说得也不少,但无论是教者还是听者,却感觉都徘徊在文本之外,没能真正走进文章的内核,和文本之间未能形成共鸣。笔者结合近几年在实践教学中对“让学引思”理念的应用,谈谈如何实现人文性文章阅读的深刻性,让阅读不再流于形式,不再无关痛痒。
 

一、“让”“引”得法,感首次听泉意义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文字,指名读。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小阿炳说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让学生讨论……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而并非对文中场景的简单再现;阅读是一个主动再创造的过程,读者的生活经历与过往的经验都会融入其中。小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洞察力、理解力往往相对欠缺,很多时候对文字中蕴含的深义难以准确把握。在对教材进行挖掘、提炼后,学生们发现第一次听泉“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这个回答我们不能忽略,它可以作为后文的一个对比参照。这里让学生思考,并与同桌或小伙伴讨论交流,为什么师父会静静地倾听泉声,为什么阿炳说“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们明白了,小阿炳虽然没有妈妈,但有师父照顾,而且他年龄还小,没有对人世间酸甜苦辣的体验,所以只能听到泉水的声音,再无其他。适度的“让”,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帮助学生弥补因为阅历的欠缺带来的洞察力和理解力的不足。


二、“让”“引”有度,悟两次听泉异同
 

教师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学生齐读。然后复习“前后照应”的概念,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这一段与前面相照应的地方画出来。这样做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比几段连读后直接找更容易,而且学生的体会更深。“同样还是阿炳其人,还是那一泓清泉,为什么却听出来了不同的声音呢?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此处引出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来思考阿炳感受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这是因为小时候的阿炳生活无忧,而长大后的阿炳不但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师父,更不幸运的是自己双目失明变成了残疾人,艰难度日。让位于学生,并非教师不管不顾,而是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深思考”的桥梁,引出学生对文字背后的人物命运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深刻理解。
 

三、“让”“引”生成,书人物苦难人生
 

在指名读、对照读,学生有一定感悟之后,让学生自由阅读,并展开想象:饱经风霜的阿炳会怎样卖艺度日呢?这时让学生扣住“饱经风霜”“坎坷的经历”,设想一个场景来具体写一写阿炳的“悲惨”,想象阿炳的苦难和坎坷经历。他们的想象令人刮目,有的学生写:“冬日里,阿炳身着薄衫,漫天飞舞的雪花打湿了阿炳的脸,阿炳已经一天未进食了,真是饥寒交迫,令人心酸……”有的学生写:“夏日炎炎,人们都躲在屋后树阴下乘凉,而满头大汗的阿炳却独自蹒跚在热浪升腾的石板街上……”让出了空间,激活了想象,引出了生成。文本阅读是一种带有很强自主性的活动,倘若缺少想象力的参与,就无法身临其境感受文本的内涵。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让得有理有据,让出学生对文本背后的追问,引得学生对人物命运、人物心声的思考,更赢得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让学引思”的实践告诉我们,“让”要做到有气度、有目的、有计划、有艺术,让出一片天空,一场精彩,才能“引”出繁花无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