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E教江苏•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4期 总第5652期 2018年09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4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孩子”去哪儿了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发布日期:2018-09-21 15:44:02

走进任何一所县级以上小学,我们看到的都是身穿统一校服、秩序井然、整齐划一的“标准好孩子”。他们上课时规规矩矩,下课后除了要解决上厕所、喝水等生理需求,基本不离开教室。离开教室的孩子大多也不怎么说话,他们不跑、不笑,更没有小伙伴之间的追逐打闹。他们对人有礼貌,个个像个“小大人”。


二十年前,校园内随处可见的跑着、笑着、嬉戏打闹、趴在地上弹玻璃球、打滚、跳皮筋、灰头土脸、汗流浃背、喘着粗气、流着鼻涕、不掩饰自己、率真可爱的“土孩子”不见了。
 

“土孩子”不仅在学校里不见了,在社区里也基本上看不到玩老鹰捉小鸡、藏猫猫、抽陀螺等游戏的“土孩子”。在大街上,在任何社会场域,也再难觅“土孩子”的身影。校外时间除了写作业、参加补习班之外,大多数孩子唯一的玩耍内容就是一个人手捧手机玩网络游戏。小朋友间在室外玩耍、做游戏、踢野球已渐渐淡出儿童的生活,《王者荣耀》等网络游戏才是儿童学习之外的谈资。
 

“土孩子”不见了,整齐划一、干干净净的“标准好孩子”并不是真实的儿童。他们是学校、家长出于“安全”考虑,不敢让儿童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不得不人为剥夺孩子童年生活的无奈选择,他们是信息时代网络游戏的受害者,他们是教育竞争的手段和牺牲品。
 

“土孩子”的消失是童年的消逝,没有完整的童年就没有完整的人生。
 

童年没有了“早上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上学,没到下午放学,衣服就脏得不像样子”,没有了“汗流浃背后的灰头土脸”,没有了“在自然环境里敞开身心地自由玩耍”,这样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是不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
 

“土孩子”是童年的本真样态。真正的童年是孩子自然地生长,必然有一段无拘无束的“土孩子”的美好时光。例如:下雨后路面有一点积水,家长再三提醒离积水远一点,别把鞋子弄湿了,但“土孩子”会趁家长不注意,在积水里蹚一下,鞋子虽然湿了,但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课间与小伙伴玩耍,即使弄脏了衣服,即使有一点磕磕碰碰,甚至流点鼻血、受点小伤,大家都不会太在意,更不会去学校问责,因为磕磕碰碰是人生绕不过去的必然经历。
 

让儿童有本真的童年,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
 

学校教育要不忘育人为本的初心,将引导与放手相结合,还儿童一颗自由的童心,让儿童按照他们应有的轨迹生活。切实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回归其应有的生活状态。不要干涉孩子的叽叽喳喳,更不要违背教育规律,打造无声校园,让孩子们课间走出教室,按照儿童自己的本真,痛痛快快地玩一玩、耍一耍。高度重视课外活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课程建设的高度,协调好儿童课外活动的规范性与自由性,例如:教孩子踢球,需要按照足球的规范进行科学训练,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对踢球感兴趣,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应允许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规则踢踢野球。
学校教育不仅要在课程体系中守护好儿童的童年,还应引导家长、社区、社会教育机构,各方教育力量通力合作,多开展适合儿童成长规律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从室内走出来,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孩子。
 

儿童时代成长得好不好,不仅决定着个体的人生,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土孩子”是没有过多人为干预的率真儿童的童真与童趣的真实表露,让孩子真正像个孩子,教育才能在返璞归真中助力孩子的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