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9期 总第5609期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9期  下一期
“有用”与“无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 马雪芳 发布日期:2018-05-28 08:32:19

应某杂志主编的邀请,我在4月份参加了在苏州市吴江区花港迎春小学举办的“‘论坛杯’2018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大赛”,并忝列评委席位。


以往像这种大赛,一个区域的学校加上外省的一些学校,报名参赛的课时总节数起码在80节左右,但这次竟然只有40多节课时。后来我才知道,许多学校校长收到大赛通知后,一看落款是某杂志社编辑部便打消了派教师参赛的念头。因为现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参评教学能手、学科教改带头人等骨干教师的,须有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学科赛课活动,且获得相应等级的奖项。是的,针对这次大赛,学校即使派出的是全校最有希望、最有能力的教师,并在赛课中获得了特等奖,可证书上盖的却是某杂志编辑部的章,有何用?多数校长势必不愿意为了一张“无用”的证书投入太多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


是啊,拿着这种“无用”的证书去参评骨干教师,只能靠边站。校长是一所学校的“家长”,凡做之事,或为了学校,或为了教师,或为了学生,这种“无用”之事还是少做为好!


但是,这样的证书真的“无用”吗?在与大赛协办学校花港迎春小学专家型校长张玉平的一番交流中,我深为张校长对此类大赛的“深度分析”而折服:为了在大赛中拿到好的等级,学校的参赛教师“用心钻研教材—写教案初稿—试上—修改教案—试上”,通过这样的反复磨炼,参赛教师、参与赛前准备的团队教师的业务水平会比一般学校的教师高很多。要知道,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光在嘴上喊是没用的,必须要让教师“带着重量下水”,“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所以,学校只要一有机会就积极承办诸如此类的活动,让更多教师在类似的业务大赛中得到真枪实弹的锻炼。多搞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也能遇见不同的教师,新鲜感强,思维更活跃,思考能力、说话能力等会得到显著提高,有时候陌生教师的一句鼓励便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怪不得在这次大赛中,东道主学校的课节节精彩、堂堂生辉,总能赢得评委们的一致称赞。


在这次大赛中,我一共听了11节课,比如,二年级“下大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三年级“剪枝的学问”“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四年级“我不是最弱小的”“小儿垂钓”,五年级“我和祖父的园子”,六年级“夹竹桃”,等等。在这11位比赛选手中,有青年教师,也有中年教师,有男教师,也有女教师。他们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个个精神饱满,课前自然机智地与学生们交流、互动,能瞬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风格也迥然不同,有热情奔放的,有娓娓道来的,有内敛点拨的,也有幽默风趣的;下课铃声一响,没有一个教师出现拖堂现象。教师深度把握教材,课堂环节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教师用“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语文,学生兴味盎然,学得津津有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只是一等奖名额有限,在评选时,我只能忍痛割爱。不管是教师的外在表象还是其内在功夫,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羡慕参加这次大赛的教师们,在整个大赛过程中,无论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还是整体的业务素养,教师们又实现了一大飞跃。也许这次大赛的获奖证书对评骨干教师确实“无用”,但在这样的比赛中,教师们经历了一次磨炼,在能力上实现了飞跃,这是实实在在“有用”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教师将会胸有成竹、驾轻就熟地去参加其他“有用”的比赛,并获得“有用”的证书。所以,我们始终坚信:“无用”之课往往是最“有用”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