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9期 总第5609期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9期  下一期
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州市沛县曙光小学 韩方磊 发布日期:2018-05-28 08:22:55

课外阅读是学生汲取精神食粮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扩展,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所以,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每位语文教师的分内之责。去年,我所带教的班级中爱读书的学生极少,在我坚持不懈的引导下,一年之后,大部分学生爱上了阅读,书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本文中,我来介绍几种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默读法


默读是朗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学生之间不会互相影响,便于学生集中思考、理解和记忆读物的内容。默读中,学生很容易与文本产生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者的心灵进行碰撞。通过默读,学生不仅能了解文本内容,知道作者的写法,还能唤起联想、体验、认知,并对课文进行艺术再创造。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智慧。


但默读法极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在嘈杂的环境中,学生默读就很难做到专心和集中精神。


二、朗读法


大声朗读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语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有着诗意的美,都有作者美的灵感。大声朗读可以还原这些美。长期坚持诵读,会从感官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和体验名篇佳作的精髓,并且主动消化和吸收。最新医学证明,人在大声朗读时,副交感神经会加强工作,大脑得到放松,心情也爽快。朗读还可以降低血压。据专家测定,朗读20分钟可以增加10%的热量消耗,持之以恒可收到减肥的功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朗读法也有缺陷,比如,长时间朗读容易口干舌燥,人会感到疲劳,并且会对周围人造成干扰。


三、诵读法


长期坚持诵读,能让学生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习惯,甚至出口成章。朗读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背诵则是内化语文材料最有效的方法,能够让郎读形成的语感积淀下来。诵读所积累下来的大量词汇、多种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对我们的写作有直接的提升和借鉴作用。比如,读冰心的《寄小读者》,散文诗般的语句,优美的语言描写,特别适合孩子们诵读。


但很多学生会把诵读当成一种负担,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开始诵读,就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四、亲子共读


以书本为媒介,以阅读为纽带,孩子和家长在亲子共读中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通过亲子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和成长;共读能够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使其一起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亲子共读带给孩子的,不只是欢喜、智慧和希望,还有勇气、热情和自信。


然而,许多家长往往不能长期坚持,有的家长抱怨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孩子,有的家长不知道怎么陪孩子阅读。所以,亲子共读的效果极易受到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五、师生共读


教师在教室里示范阅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学生看到老师手里和自己手里捧着的是同一本书的时候,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强化,读起来更带劲。师生共读不仅能够建立师生间的共同语言,也有益于师生共同成长。


不过,学生在校时间有限,语文课堂有课本的教学任务,教师不可能花费很长时间带领全班学生共读。


对于课外书的阅读,学生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在课外利用微课为学生作指导,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的技巧,让学生了解每种读书方法的优缺点,懂得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可多种方式并用,也可以根据阅读环境、阅读情绪等随机应变,确保学生每天都能阅读一本课外书或一篇课外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