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4期 总第5574期 2018年03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4期  下一期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如皋市丁堰小学 包逢祺 发布日期:2018-03-20 15:48:23

动手操作能够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加以融通,并进行有效融合,促进自身思维的运动和知识的建构,并能够以旧知为基础,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将所学内容由抽象变得具体,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走向感性思维。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对所学新知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清晰的分析,从而使其思维走向深度和广度。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


师:孩子们,你们抽屉里面有8个圆片,你能帮老师把他们分成两堆吗?请把分好的每一种方法画在活动单上,看看哪种分法最好?(学生分圆片)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每堆各有几个圆片?


生1:有四种分法:1、7,2、6,3、5,4、4。


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生2:一堆分5个,另一堆分3个。


师:这种分法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3:这和一堆3个,另一堆5个是一回事。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吗?


生:对!


师:孩子们,把8个圆片分成两堆,一共有几种分法?


生:四种!


师:那么请你们想一想,在这四种分法中,哪一种最好?


生4:平均分最好,每堆都是4个圆片,这样分公平公正。


师:在分东西时,要想体现公平公正,就要进行“平均分”。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分”。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另外,学生在这样有目的地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中,积聚起了感性认识,经过分析、综合和比较,顺利地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


动手操作是一种动态过程,它符合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推进学生内化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身空间观念等方面起着促进作用。课堂上,动手操作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手脑的协调活动中内化新知,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操作与目标要明确。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实践操作的要求,并掌握操作流程、活动重难点以及注意点,让他们在清楚要求的前提下,顺利完成操作,形成新知,并获得学习快感。
操作与观察有机结合。操作是手眼并用、手眼协作的动态感知过程。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就是将外在看到的事物经过内化,形成自己的收获,让视觉、听觉和触觉相互协调、融合,并结合各种形式的动手操作,使各种感官协调起来,让课堂动起来。动手操作时,有意识的观察能让学生积累多种多样的表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推动抽象逻辑思维的展开。


操作与思维有效融合。操作是手与脑有效融合的展示,手和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手的使用会使大脑得到发展,使人更加明智。同样,脑的使用也会让手得到发展,使人的思维更有广度和深度。在实践中,手与脑的这种关系要求教师将操作与思维有效融合,发挥大脑的思维功能,为操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操作与口语表达相互结合。语言的形成需要思维的发展,知识与活动的衔接都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操作必须借助于语言,将描述操作过程转化为概括性的语言,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新技能,掌握新知识,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手脑相互促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