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E教中国·技术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4期 总第5574期 2018年03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4期  下一期
重视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山东省昌邑潍水学校 齐超男 发布日期:2018-03-20 09:03:17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科学教学要求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实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得以提升,科学素养越来越高。


一、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如果没有吸引学生的地方,学生就很难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常常运用游戏、魔术、视频、故事等多种趣味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在乐中学,在乐中做,在乐中思考,在乐中发现。


例如,在教授“光与我们的生活”这节课时,我不仅精心制作了课件,还给大家呈现了各种各样的玩具,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光。之后,我给孩子们播放了一个3D电影片段,就在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时,我打开了镭射灯,把灯光投向大屏幕,孩子们立刻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声:“把灯关掉!”这时,我顺势引出了“光污染”概念,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光污染”现象,并思考在生活中应怎样避免和消除“光污染”。


二、小组合作互助,自主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探究过程。为了提高合作探究的实效性,我在课前组建了4人和6人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营造“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实验活动之前,我对每个组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确保合作探究“活而有序”,同时实行角色互换制,一学期下来,每一位学生都有尝试不同角色的机会。


例如,在教授“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放飞热气球”的视频,让学生看到热气球上升的动态过程。此时,孩子们的小脑袋里便产生了一个个小问号: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是因为风,因为火,还是热气?我提议:“咱们用塑料袋来模拟热气球,让这些热气球飞到教室的上空,好不好?”由此,引导学生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安全问题。在“观察—猜想—思考—探究—总结”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自发地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科学精神。


三、转变教师角色,发展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克服心理负担,积极发言,把自己想说的告诉大家。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使用“我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我的发现是……大家觉得有道理吗”“我有不同的发现,我来为你补充一下”等句式来发言,养成“意见出现分歧时,讲清自己的理由,保留自己的观点”,有礼貌地向同学提出问题,耐心倾听对方发言等习惯。


四、紧密联系生活,发扬创新精神


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尽量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教授“杯子变热了”一课时,我首先将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展示给学生:倒入热水后,杯子变热了。然后让学生思考“杯子为什么会变热”“杯子变热可能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在最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在课堂上,我又利用生活中对热的良导体材料和不良导体材料的应用,如烧水用的铁壶、做饭用的勺子等,要求学生利用探究所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或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感悟到“科学最终是为生活服务”的道理。课后,我把生活作为科学学习的大课堂,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设计一个不烫手、便于携带的杯子,发扬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核心,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其敢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