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3期 总第5565期 2018年03月0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3期  下一期
有效调节学习心向提高政治课堂实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朱先余 发布日期:2018-03-06 16:18:58

在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人们对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因素及其作用的认识更加重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学会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在重视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学习心向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内部心理倾向,它决定着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的热情与持久专注力。本文以经济生活中第五课“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为例,浅谈政治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匹配原理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心理匹配原理,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要用心选择教学材料,让学生感到课堂学习内容与自己有关,教学活动中呈现的学习内容与自己的需要相吻合。


一、选择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内容要让学生在主观上感到满足,调节其学习心向,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例如,若要向学生讲授“劳动者就业的意义”,如果只是简单设计问题:劳动者就业有何意义?然后说出意义,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这样的问题设计太直白,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如果寻找一个实际情境,再换一个问法,效果就不一样了。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情景剧《为圆梦说服家人出国留学》:小李家境富裕,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特别崇拜马云,也想从事互联网行业。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小李高中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但遭到家人反对。家人认为小李根本不需要去留学,更不需要工作,家里的钱已经够他花一辈子了。通过观看小李说服家人这个过程,学生回答:人为什么要劳动,为什么要就业?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劳动的含义、地位及作用,就业的意义。教师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学习。


二、采用学生需要的呈现形式


教师要改变课程呈现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要将教学内容寓于符合学生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实现调节学生学习心向的目的。


如在学生自演的情景剧中,将就业的意义转化为问题——人为什么要找工作?将我国的就业形势转化为“有人没活干,有活不会干,有活没人干”。学生在编、导、演、拍、看中理解与掌握就业的意义及我国就业现状。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就业现状,分析就业难问题,激发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分析社会生活的意识,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就业意义的认识。


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效运用各种不同的呈现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如课前演讲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课堂情景表演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其融入课堂,亲近知识,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


三、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成就感是获得新的发展地位和赞扬的一种内在推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是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教师要创设科学有效的政治课堂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亲历自主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亲身体会到政治知识及其应用的正确性,真正体悟到政治知识的真实性、实用性,从而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


教师播放学生自编自演的情景剧视频《小李就业的烦恼》,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小李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小组辩论:就业要靠政府,还是要靠自己?通过课堂讨论与辩论,理解本课重点知识,思考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得出结论:党和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劳动者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去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通过小组讨论与自由辩论,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导学生表达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满足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有效调节学习心向,解决了学生“乐接受”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本身的处理中获得解决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