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42期 总第5541期 2018年01月0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42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方法指导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靖江市新桥城实验学校 卢晓林 发布日期:2018-01-09 15:10:22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莫过于“读”,如何通过多种形式把读书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便成了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致力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读呢?如何做才能使学生兴致盎然地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我在这方面曾做过大胆的尝试。


【尝试一】我曾经试着想通过让学生上台表演课文内容,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结果证实这一招确实有用。例如在教学《金蝉脱壳》一文时,我发现,让学生完全凭借抽象思维来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一段的语言描写相当形象生动,我何不让学生自己上台表演这一过程呢?


我大胆让一个平时好动的学生上台表演,另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在一边配合朗读。我发现,此时所有学生都相当投入,无一例外地抬着头、一眼都不眨地盯着台上同学的表演,还不时地被台上同学那有趣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及时说:“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待会儿看看哪位同学最厉害,不看课文也能把金蝉脱壳的过程表演出来!”话还没说完,学生们就已经埋头看课文了,那股认真劲让我看了打心眼里开心。因为有过刚才有趣的体验,所以学生们显得神采飞扬,自然也比以前读得响亮、有感情多了。读完后,我让他们尝试着背诵,结果我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上来了。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这个方法也有它的局限之处。首先,表演时气氛异常活跃,课堂很难控制,“易放难收”;其次,学生在表演时发挥的空间较大,经常会出现表演内容与教学不相关的情况,于教学无益;最后,表演课文费时太多,通常都不能完成当天的教学任务,影响教学进度。如果想让学生表演课文,在课前就要做足功夫,把握好时间,预设学生会出现的种种情况,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且,这个方法只适合于那些课时内容不多且有表演空间的课文,如《寻隐者不遇》《狐狸和葡萄》。


【尝试二】我也曾试过分组比赛,哪一组读得最整齐、最有感情就算赢。这个方法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适合长期使用。为了集体荣誉,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愿意去帮助基础较弱的同学纠正发音、停顿等,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虚心配合,积极练习。下课了一组学生围在一起练习朗读的场景让我深感欣慰,结果也很令我惊喜。例如,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时,我就采取了这个方法。事实证明,小组比赛的效果不容小觑,在比赛的压力下,每个学生都给予这篇课文足够的重视,读错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了。


【尝试三】针对学生们在朗读时容易犯错的现象,又基于小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自尊心普遍较强,我在教授新课时,常常会设置纠错的环节。指定一名学生读课文,让其余学生认真听,找出他读错的地方,并在他读完后,集体评议。这个环节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犯错的概率。为了不被同学们“挑刺”,在预习的时候,学生会有意识地把生字词读对、读准,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也会有意识地去找出别人的不足,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生字词的印象,真是一举两得。


【尝试四】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是播放音乐渲染气氛,适时播放一段合适的音乐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我利用音乐带学生走进课文,这样效果就出来了,大部分学生能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与阿炳进行心灵的对话。


此外,想象教学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通过教师一些极富渲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到课文预设的情境中,也能帮助学生读好课文。还是拿《二泉映月》来举例,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阿炳的苦难遭遇,可以创设下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也许这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阿炳独自坐在街头,这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一想,平时我们在大街上遇到的卖艺人,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痛苦的遭遇?”在学生交流后,可以这样引读:“这一幅幅画面就是阿炳所遭遇的,他独自坐在二泉边回想起着一幕幕痛苦的经历,渐渐地听到了什么?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时学生在读的时候就更加能够理解阿炳的心理,也就更能把文章读出感情来了。


这几方面就是我在引导学生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浅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语文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在课堂中做到游刃有余,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