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刚进入一年级时,从表面上看起来并无差别,都非常聪明可爱,惹人喜爱。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慢慢表现出了差异,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给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学生小虎聪明好动,虎头虎脑。初进一年级时,他一刻也坐不住,而且在学习上与其他同学总是步调不一致,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做,对老师的教导置若罔闻。可想而知,他的成绩自然不理想。我通过观察发现,小虎并不是不会做,而是太贪玩了。他把课下时间当成了自己玩耍的时间,下课铃声一响,他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有时课间玩耍累了,他课上就呼呼大睡。有一天,我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跟小虎认真谈了很久。我鼓励他把作业完成了再玩,并告诉他:这样会玩得更痛快。他表态说愿意尝试一下。他又问要是遇到不会的题目怎么办?我说这好办,可以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只要是会的人,你都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
小虎是个聪明的孩子,此后课上他老实多了。当他做错题时,我会适时鼓励他,慢慢树立起他对学习的自信心。在作业的布置上,我也做到了针对他的个性特点:简单而少量。让我惊喜的是,日子一长,他的学习习惯大有改观,在一次测试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早年带过一个班,由于人数较多,作业布置情况、交作业的时间、检查标准都是统一的,结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优秀的学生更优秀,学困生的学习效果更差。后来我反思: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对待他们不可搞一刀切,而应差别对待。对待优秀生,应该在学习上给他们适当增加些难题,让他们能“吃饱”;而针对学习成绩不那么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些简单的题目,让其跳一跳能够得着。
世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更何况人呢。教育学生不能像做模具那样,定好模板,确定个数,车床一开,此后就不用烦心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的智慧,有的鲁莽,有的贤良,有的愚钝。从学习方面而言,就体现在智力的差别上,学习习惯的差异上,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来制订教学策略。这就如花园里的花草树木,每棵树都有它独特的形态,每朵花都有各自迷人的芬芳,教师应该像园丁一样,精心呵护,细心修剪。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来缩小或者消除学生之间的差别,帮助他们成长。我们要端正工作态度,满怀极大的耐心、责任心去善待每一颗幼小鲜活的心灵。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以学生为主,潜心钻研课程标准,合理处理好教材,使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心理发展特点。我们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应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和启发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较为关键,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蔼可亲,似朋友,似父母,使师生情谊上升到新的高度,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当然,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我们要不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对待低年级学生,我们要多鼓励,勤督促,从小做起,从小学做起,引导他们不断积累知识,掌握更多求知的方法,教给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善待他们的个性差异,让每朵花都能快乐、健康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