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刚入校,体育常规习惯还没有养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一年级新生更好地适应体育课的常规学习,为一年级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课堂服务。
一、体育教师和一年级学生之间的微妙关系
1.单向型师生关系
在学校里,体育教师和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担任着传播者的角色,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缺少主动学习的想法,教师单方面发出指令要求,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
2.专制型师生关系
有的体育教师忽视学生的意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在教学中表现为强制性、权威性等特点,管理手法简单粗暴,甚至苛刻。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表面畏服,过后立马就把教师的要求抛在了脑后。长久下去,班级管理会停滞不前。
3.民主型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正是我们当前所倡导的,它是体育教师对学生关爱、尊重和信任的体现,能唤起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敬重和爱戴。从接受体育教师、喜欢体育教师转化成喜欢体育教师的体育课,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质量会明显提高。
二、“坐、立、行”体育常规习惯的基本要求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正确的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生长发育。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坐、立、行”体育常规习惯的养成,能帮助学生为以后学习各项基本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这三句话概括了“坐、立、行”的基本要求。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我们是这样诠释的:“坐如钟”是要像钟那样稳定,指坐姿要端正。在等待体育教师来上课的时候,要做到身正、肩平、腰立、足安。“站如松”是要像松树一样挺拔,指站姿要正而直。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通过模仿可以练就抬头挺胸、腰部立直、手贴裤缝、两腿直立、后跟并拢、前脚打开、目视前方的动作要领,为下一步“行如风”打下基础。“行如风”是指走路像一阵风,“微风徐来,水波不兴”,给人一种英姿飒爽、神清气爽的感觉。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就要走得直,对得齐,行得正。
“坐、立、行”是生活中最基本的身体活动,从小养成正确的身体习惯,是练就挺拔身姿的前提,会给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多优势。
三、和谐师生关系促习惯
1.树形象
一年级学生刚刚走入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个性比较鲜明,行为习惯比较随意,不容易长时间专注于教师的讲解,且体育课授课地点一般比较开放,如何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将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呢?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刚和学生接触的时候,着装和形象都要符合体育教师的气质,口哨要响亮,口令要清脆利落,示范动作要标准到位,铿锵有力,展现出体育教师的魅力。
2.保童心
在一年级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蹲下身来和学生讲话,善于利用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比如:在教室外集合站队的时候,教师需要训练学生快、静、齐,学生对这样的活动会很兴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不同音调的声音督促学生养成习惯。
3.缩距离
体育教师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和学生沟通,师生共同探讨动作技术以及练习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师真心的付出,真诚的关心和爱护,缩短了传统师生间遥不可及的距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4.崇宽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给小学生带来的领悟,比惩罚更强烈。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给予宽容。但宽容并不等于放纵,宽容的度需要体育教师自己把握。当学生做不好踏步动作的时候,宽容可以让体育教师有时间去了解学生,发现做不好的原因是他的小腿肌肉发育不全,从而将其达标的时间延长。
体育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调整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够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学会常规的体育习惯,为其体育能力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