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众多教师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笔者的教学实践,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增强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一、立足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要打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障碍,必须遵循“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素材,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
如在教学一年级“元、角、分”时,教师的角色可以转换为售货员,准备一些棒棒糖,只有学生的钱付对了,才把棒棒糖卖给他。学生们为了买到棒棒糖,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然会绞尽脑汁,学以致用。在教学二年级“认识平均分”时,创设给客人分桃子这一情境,课前准备一些桃子和两个盘子,此时的教室变为了客厅,让学生自己来分一分,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强烈欲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寓教于乐,数学教学也是可以充满乐趣的。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动手操作,深化数学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想方设法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是再精美的图片、再动听的故事,都是静态的,当学生看的次数多了,难免会觉得乏味。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数学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让学生照着图片的样子尝试拼一拼更多有趣的图形,遇到困难时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讨论一下。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拼图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分一分、数一数等活动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此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操作,通过一边用脑思考,一边用手操作,一边用语言表达,来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爱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而游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将我们的课堂转化为学生的“游乐场”,将学生感觉到头疼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一个个需要挑战的游戏,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加有劲头。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方向”一课时,笔者将学生每5人分为一组,分别给他们取名为“东”“西”“南”“北”,让1名学生站好,其余4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名字找到对应的位子,可不能站错地方。
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利用学习的知识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新课知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会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和趣味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一直追求的是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就对课堂的趣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结合课程的需要与儿童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和游戏,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才能,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