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E教江苏·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7期 总第5502期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7期  下一期
邂逅美丽语文教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 吴骘霞 发布日期:2017-10-31 16:16:24

一、案例背景
我校课题“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结构优化与行为改善的案例研究”把目光聚焦于课堂,在学科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展开对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结构和教学行为的研究。


笔者执教的《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是中期汇报课。这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感悟人生”的第三篇课文,讲述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是为学生点亮心灯、点燃智慧、渗透“弯曲策略”的理想素材。笔者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
笔者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前,这样预设课堂导入:
1.出示:
“我敢肯定,东坡也曾长过杂树,只是由于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
“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候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2.指导朗读。
3.质疑:读了这两句话,你的脑海里产生了哪些问题?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带着“雪松是怎么抗争风雪”和“东坡的杂树如何抗争风雪”这两个问题学习。然而,笔者自己咀嚼这两个句子,发现让学生质疑真的很难,因为这两句话本就是两位旅行者的发现与得到的启示,简洁而又明确,再去质疑,显得牵强。于是,重新预设如下:
1.找寻谜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一找这两位旅行者发现的谜底是什么?
2.出示谜底。
3.朗读、质疑: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个谜底,你的脑海里产生了哪些问题?
4.学生提问。
5.提炼问题,提出学习重点:雪松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让我们一起去探究。


案例二
笔者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在学生探究雪松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之后,要求学生起立,扮演东坡的柘、柏、女贞等杂树,双臂笔直有力地向上伸展,作为枝丫。多媒体出示图片、风雪的声音,笔者不断解说风雪来临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杂树与风雪抗争的过程。学生刚开始很兴奋,慢慢地眉头皱起,紧咬牙关,再到最后实在支持不住,手臂垂了下来。
体验结束后,笔者随机让几位学生谈谈整个过程中的感受。学生有说肩膀酸痛的,有说累的,也有说痛苦绝望的。
在体验中,他们领悟到:面对风雪,杂树是勇敢的,因此,西坡长满杂树。但在东坡,他们却没有成为强者,因为他们在强大的压力下不会弯曲和退让;东坡的雪松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这时笔者追问:“你们想成为强者吗?”毫无疑问,学生们都想做强者,于是随堂练笔水到渠成:让学生转变角色,站在东坡一棵雪松的角度,写写自己是如何坚持与风雪抗争的。5分钟后,学生优美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雪松能屈能伸的品质和顽强的毅力。


三、案例分析
教师预先燃起心灯
当前,学生预习课文已引起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学案、导学提纲等与预习方式普遍运用,殊不知教师的预习与学生的预习同等重要,只有蹲下身走进文本,反复阅读,才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地与学生一起遨游语文世界。因此,教师的预设必须站在学生的高度先预习。以上案例一中的目标更明确,学生有疑可质;而且文中雪松的本领是造成“山谷中的谜底”的内在原因,带着“本领是什么”这个问题学习课文,把握住了主要内容,学习更能触及学生的需求,更有效。


尊重学生需求,点燃智慧之火
案例二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展示平台,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再次咀嚼、感悟,积极主动地探寻“雪松究竟有什么本领,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最后领悟: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暂时的弯曲是大智大勇!他们体验角色,所思所感丰盈课堂的每一个瞬间。因而在交流时,学生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深化了对文章蕴含哲理的认识。放手让学生思考,他们能带来许多新的感悟,登上新的台阶,产生新需求,其灿烂的思维活力会让舞台更亮丽。


改善教师教学行为,让思维碰撞
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始终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服务,或创设情境,或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或引领深度阅读,或指导朗读,尊重他们对学习的需求,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最终结果便是激活他们的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灵,以生为本,才能为学生创造一片明净的天空,才能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