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巧用预习,引起兴趣
在教学中,笔者巧用教育心理学观点,分析学生心理,及时鼓励、表扬学生,再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前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课上预习时,笔者经常在行间巡视,并鼓励他们:“谁能通过预习把新知学会,做小老师讲给大家听?”学生听后大受鼓舞。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新知,笔者及时表扬:“你们竟然和数学家想的一样,真是太了不起了;你们真是一群爱动脑的孩子,比老师讲得还要好。”学生异常兴奋,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有时下了课,还有学生兴高采烈地与笔者分享:“老师,下节课要学的知识我已经预习会了!”笔者一方面鼓励他,一方面给他提出更高要求:“你能在课上给大家讲一讲吗?如果你能讲清楚,大家都跟着你学会了,你就更棒了。”这时,学生就会带着更难的任务进一步预习。
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讲究预习的方法,要求学生自我探索,而不是等待老师灌输。预习时,重点地方要做上记号,不懂的地方标出“问号”,上课时与同学、老师一起研究、讨论。课上,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如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课堂提问、小测试等方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预习效果,促使他们认真预习,学会预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是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有时也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更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在导入环节,笔者播放视频字母A的介绍:“同学们好,我是字母A,现在由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字母的工作。CCTV是中央电视台的英文简称,车牌上的苏F是江苏南通的代号,SOS是求救信号……今天竟然还可以和你们一起学数学,我真是太高兴啦!”这一视频再现了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中的符号意识,从而顺利过渡到新授环节。
三、优化活动,诱发兴趣
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他们主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因此,教师需要严格控制讲课时间,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或留下一些疑惑,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质疑的主体地位。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在教学圆各部分的名称时,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先自学课本,再动手操作。接着小组交流,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初步感知。集中展示时,学生先分组汇报,接着笔者利用白板视频交互系统中的展示功能,出示多张活动单,对各小组发现进行比较、优化,让学生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这一设计让“发现和分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四、分层练习,唤起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就会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在课堂上,笔者注重分层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时,笔者考虑到练习题型变化较少,形式相对单一,所以在学生初试牛刀后,将检测反馈设计成“智慧闯关”活动,再通过语言和课件媒体的渲染,赋予神秘色彩。从“上海迪士尼游”“连号电影票”到“智慧屋”,学生像被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他们的思维真正进入了一种“竞技”状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规律的数学价值,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和快乐。随之,笔者回归理性,点击课件,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浩瀚的宇宙——神秘的未知世界和相继出现的两行文字:“问题在变,规律不变!掌握规律,以不变应万变!”引导学生静心回顾,结束全课。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信只要教师们持之以恒,学生一定会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从学到“法”到依照“法”,最后能创造“法”,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的数学课堂也会更精彩、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