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6期 总第5494期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6期  下一期
从“为文而作”到“为交际而文”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连云港市东港小学 邱成娣 发布日期:2017-10-17 10:25:29

交际写作强调写作要满足学生的交际需求,并以交际需求驱动写作的真实发生。笔者与团队从语用消费的角度,萌发了交际写作意识:把写作当作交际的手段,将写作的内容当作交际的载体,从语言交往的视角关注写作,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语言达成用语言交际的目的。


一、创设交际语境,激发内在的言语表达机制
1.现有语境的直接利用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5:端午节快到了,请你选用以上材料为黑板报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可以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也可以介绍端午节风俗。
师:端午节就要到了,班级的黑板报正在征稿,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为班级撰写稿件吧。大家认为有什么要求呢?
生:通俗易懂,语言简洁。
利用教材的情境,学生有了强烈的写作动机;有了读者意识,学生的语言就会通俗易懂;知道是为黑板报供稿,学生写作的篇幅就确定了。如此,习作就变成有明确目的、清晰的读者对象,有规定的篇幅的真实写作。写作就变成了一件真实的交际需要。
2.教材语境的改造使用
写作话题、读者对象、写作任务是交际写作的关键。但在教材中,有些习作导语中这三个关键要素不全。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对教材的语境进行改造,将这三要素补全。


二、创建生活经验,唤醒具象的言语表达内容
1.组织活动,填补学生的生活经验
有些写作内容,学生因为没有类似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等而无法完成习作。这时就需要教师组织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去获取与写作话题相关的直接经验。或指导学生阅读、查阅资料、调查访谈、话题讨论等,获取与写作话题相关的间接经验。
2.组织回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之所以没有东西可写,不是因为他们大脑中没有生活经验,而是因为没有学会将所拥有的东西激发出来,并适时地加工转化为写作内容和材料。
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组织讨论、回忆联想等活动,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帮他们获取写作的灵感和内容。


三、创生语文经验,提供适切的言语表达指导
1.分析习作初稿,厘清习作症结所在
交际习作强调基于学生的写作初稿进行写情分析,找准学生的习作症结。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3:请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家乡。学生在完成写作初稿后,我们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统计如下表:
 


 

从量表所得数据,我们能够很清晰地把握学生写作的主要症结——对家乡风光的描写缺少条理,不够生动。
2.创设对话情境,弥补语文经验不足
解决学生语文经验缺乏即“不会表达”的问题,关键是精准定位学生习作的关键性症结。学生对家乡风光的描绘缺少条理,这时有教师创设如下对话环境,帮助学生获取相关语文经验。
师:我们刚刚学习的单元都是写景的课文,老师最喜欢《九寨沟》中的第三自然段。首先是因为这一段对九寨沟自然风光的描写很有条理,先写了雪峰,接着写湖泊,最后写了瀑布。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有条理呢?你发现了什么独门绝技?
生1:因为作者是一个一个描写的。
师:你真是一个写作高手!既然是你发现的,我们就用你的名字作为这个独门绝技的名称。
师:老师喜欢这一段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这一段非常生动。同学们,你们看看作者用了什么绝招让这一段变得非常生动呢?
生2:这一段有很多比喻句。
师:真了不起!比喻句能够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生动起来。你还有什么绝招能够让语言变得生动起来呢?
生3:用拟人的方法也能让语言变得生动。
……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对话交流的环境,引导孩子发现写作的秘密,并用孩子的名字命名。孩子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写作需要的语文经验在师生不经意的对话中悄然完成。


“为文而作”主张为言语交际需要而写作,是基于“真实”交往的语用消费,而非传统理念上的“为作而作”。“为文而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写作理念,其理念的发展、操作的策略、存在的问题等诸多领域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与实践。我们期望更多的教师加入到研究中来,用众人之力推动“为文而作”的发展,带动儿童习作能力的提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