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3期 总第5473期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3期  下一期
家校有效沟通的策略
来源: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 作者:袁秋杰 发布日期:2017-09-08 11:07:20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互补,两者只有配合默契,才能产生较大的教育合力。然而事实上,家校合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
一、家校沟通的现状
1.家校合作的广度、深度有限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受教育水平、经济地位及社交状况的影响,很难进入家长委员会的行列,而他们参与家校合作仅限于家长传报的形式,很难对学校管理提出自己的决策。这些都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家长被动参与学校沟通
留守儿童家长忙于打工挣钱,忽视对子女的教育,有事只是电话联系,甚至有的连自己孩子的班级、年级和班主任叫什么都不知道,直接导致家校教育的分离。
3.家校沟通存在“盲区”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抚慰,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只负责解决他们的温饱。家长对他们缺乏及时的教育,致使他们品德不良、行为习惯差或成绩下降。而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制约,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对于成绩处在中下游的留守儿童,大多不加限制和管束。由此,造成家校沟通不畅,出现管理上的“空白”,安全问题很难保障。
4.教师家访存在形式化
家访是一座促进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间亲密沟通的桥梁,也是家庭与学校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通过家访,教师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品德等方面的问题,也会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工作。然而,由于教师的教学劳动量大,精力有限,无暇抽出多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家访,教师多半通过手机家访,或找自己负责家访的学生谈谈情况。这种形式的家访,不但伤害了学生,疏远了师生关系,也让家长倍加尴尬,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家校沟通的策略
1.依据实际情况,巧用沟通媒体
留守儿童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所使用的通讯技术手段也不同。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对于只使用普通通讯设施的家长,可开通家长热线,与家长一对一地沟通交流,反映学生在校生活的全方位表现。对于具备网络支持的家庭,教师可通过班级QQ群、电子邮件、微信、博客、校园网或云平台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相互交换看法。
2.家长主动参与,提高育人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美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在家校沟通中,除了学校创造必要的条件外,家长也应积极主动地到校了解孩子在校的一切表现,获取老师的反馈,加强沟通交流,以便共同采取措施对“问题学生”进行及早干预。这样既能减轻学校压力,又能明确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
3.成立家长委员会,完善分工
学校要根据本校留守儿童的现状,成立一个能广泛参与、融纳各层次家长的家长委员会,来具体组织家校合作机制,实行详细的分工任务,实现家校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学校定时举办留守儿童专题教育工作分析会、监护人培训专题会,给家校沟通搭建一个合作平台,以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管理育人方面的监督作用,切实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及孩子道德养成等方面所遇到的重重困难。
4.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增强家校合作效率
家校要主动联系当地妇联、司法、留守儿童志愿团队等部门和组织,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开展孝亲敬老活动、法治报告会、爱心救助活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等载体,给家校合作提供确切的保障条件。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功能,以便宣传学校、家庭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观念,更好地形成家校合作的社会合力。
5.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学会和家长交谈是家校合作的关键,而教师又是实施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家长和儿童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自身素质是影响家校活动的重要因素。
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及沟通技巧,这样才能强有力地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确保家校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达到最大限度的一致。
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只有多方配合,才能使家校沟通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确保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得到适时的关爱,更好地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