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0期 总第5423期 2017年05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0期  下一期
守望“来自星星的你”
来源:句容市葛村中心小学 作者:王璐 发布日期:2017-05-23 14:24:49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儿童,在西方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像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烁在另一个世界。他们目光澄亮,却对人视而不见;听觉灵敏,却对父母的呼唤置若罔闻;发声正常,却不愿与他人交流;他们常在部分领域能力超常——他们是自闭症儿童。
我们学校就有这样一个学生,从小患有自闭症,并伴有多种感统失调综合征。他沉默寡言,动作极不协调,性格孤僻,从不与同学交往,更不愿和老师说话。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从不完成作业。智商不低但成绩很差,是全校人人皆知的特殊学生。
从教这么多年,第一次接手这样的学生,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积极探索对这类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主动与他的家长进行沟通,耐心地与他交流,努力打开他的心扉。大半个学期下来,他的点滴变化、点滴成长,都让我感觉弥足珍贵。 
初见时,他有一点驼背,眼神木讷,动作迟缓,任你问什么问题,他都没有丝毫的反应。我慎重地帮他选择了一个爱说爱笑、性格开朗又乐于助人的同桌,希望能够慢慢地感染他。然而开学两天,他没说过一句话。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跟他说话时,他总是愣愣地看着我们,没有任何反应。同样的问题问他三四遍,他只会给一点动作以示作答。
都说自闭症的孩子内心十分丰富,只是难以走进。我能不能打开他的心扉,走进他的心门呢?我努力地尝试与他交流。这种交流不能是刻意的,必须不着痕迹。
由于学校在进行校安工程建设,我们每天都要走三四百米才能到达食堂就餐。这给我们的聊天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就这样,每天中午去食堂和回教室的路上,我都会搭着他的肩膀与他一起走,边走边聊。说是聊,其实就是我在说,他在听。他偶尔能给我一个点头示意或者“嗯”“啊”的回应,我就很满足了。
据了解,由于他身体与心理的原因,他父母准备生二胎。这天中午,无意间我聊起了这件事。我问:“你妈妈生了没有?”问了一遍后,他看看我,没说话。我又问了一遍。他居然小声地回答:“没有。”这让我惊喜不已。我又顺势往下聊:“那你希望妈妈生个小妹妹,还是小弟弟?”“小弟弟。”“为什么呢?”“小弟弟可以和我一起折飞机,做手工。”“你很喜欢做手工吗?”“是的。”虽然每一次都要我问到两遍以上,他才回答,但这已经让我欣喜若狂。他能这样连续地与我说上几句话,真的是太难能可贵了。
这之后,他刚出生的小妹妹似乎成了我和他交流的纽带。我经常跟他从妹妹开始聊起,顺带着聊起他的爱好,他的生活。渐渐地,我们之间的交谈不再是我的“一言堂”。虽然依旧是我问两遍,他才答一句,但是至少能让我感觉到他的点滴内心世界,感觉到他对我的些许认可、些许信任。
“做美食、尝美味、写美文”系列活动告一段落,一篇篇佳作也验证了这次的活动成果,但让我尤为欣喜的是,他竟然破天荒地完成了一篇作文,而且写得还不错。要知道,以前他是不愿意写作文的。在评讲课上,我把他的作文当作范文进行点评。当同学们把羡慕的目光投向他时,他低下了头,但我看得出,他在微笑。
一次过关练习,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分——27.5分,会做的题目都做了。这让我兴奋不已。我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我的辛苦没有白费。我在班上大大表扬了他一番。他又一次笑了,笑得我心花怒放。
从与他的交谈中,我知道了他很喜欢手工制作,家里也有很多他自己的手工作品。我便想着给他一次展示才华的机会,以提高他的自信。我请他带几样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过来,给同学们欣赏欣赏,并作简短介绍。他欣然同意了。
因为隔了一个周末,我竟然忘记了跟他的约定。等我想起来问他时,才感觉到他的失落。他对我说:“老师,我带来了,可是你没跟我要,我又带回去了。”是的,这样一个自闭的孩子,怎么可能主动来与我交流?我又犯错了。我们之间刚建立起来的信任,不知道又会打多少折扣?我赶紧向他道歉,并嘱咐他明天一定带来。
第二天,他带来了他的手工作品,我试着邀请他走上讲台来逐一介绍。原本我还在怀疑他是否愿意走上讲台,然而令我惊讶的是,他竟然很大方地走了上来,逐一介绍了他的手工作品,没有丝毫的停顿和犹豫。什么老式电话机、蒸汽式列车、电车的分类……头头是道。学生们听得入了神,我则在想: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学生?这学生到底还潜藏着多少能量?我该怎样继续引导这个学生?
儿童本就是“一粒花籽”,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他们生长的沃土。在全社会都提倡“融合教育”的今天,对待这些在普通学校班级里的特殊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奉献一片爱心。为了让特殊学生能够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必须探索规律,因人施教;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不急于求成,牢记:改变一个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坚持“量变—质变”的原理,树立恒心,循序渐进。同时,建立以班主任为中心,其他任课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群体,形成一个针对特殊学生进行合力教育的良好氛围,让“每一粒花籽”都在合适的时候绽放自己的美丽!
与他的相处还在继续,他的每一次进步也是我成长的足迹。真心感谢这个“来自星星的孩子”,是他让我的教育人生更加丰富,更加多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