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30期 总第5423期 2017年05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0期  下一期
高效品德课堂要注重学生“内化”
来源:泗洪县金锁镇中心小学 作者:郭耀 发布日期:2017-05-23 14:23:5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的必要课程,一般在中高年级段开设,所学内容主要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通过学生熟悉的人和事,让他们从中感受真知,以此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养成。根据心理学对人格发展的研究,人的道德发展体现为“知、情、行”的一致性。基于这一思考,要达到“知”“行”融合,必须在“内化”上做文章。
一、巧用插图情境“内化”
《品德与社会》教材与众不同,它的特点是插图多、画面美,抽象的道德观往往隐藏于精美的画面之中,色彩鲜美、活灵活现的绘画形象,饱含深意的“潜台词”,把无生命的画面变得有血有肉,让抽象的事物瞬间变得清晰可辨。
教师要善于利用现实中的素材。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可将插图制作成具有连续性的课件。在讲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时,教师出示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一辆汽车飞驰而来,横穿马路的行人似乎没看见,依然前行,随着一道紧急刹车的声音,人行道上躺着个年轻人……学生如身临其境,影像在学生脑海中来回穿梭,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这样的情境教学,胜过千言万语的教诲,最终达到了“内化”的目的。 
二、妙用故事激情“内化”
基于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点,教材之中设置了不少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英雄人物故事等。如《立志报效祖国》这篇课文,课文中的“导弹之父”钱学森,是学生们非常崇拜的杰出人物,是什么力量支配着他放弃富裕的生活回到祖国的怀抱?教学时,我牢牢地把握住主人公崇高忠贞的民族气节、高昂激扬的民族自尊心和一心报国的赤子之心这一大方向,激发学生们的报国之情,让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基本的定位,学生的品质受到高品位的熏陶。因此,故事的启迪要求教师精选包含相应道德知识的故事,课堂上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唤起学生的共鸣,最终真正实现“知”“行”融合。
三、联系实际生活“内化”
品德课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要求是“知”“行”融合,这一要求贯穿了教学的整个过程,并且要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成长的地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会时不时地有所改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多走近学生,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受生活的影响较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想方设法地去引导他们。“阐述事实,结合分析,讲明道理”是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原则,至于什么样的事件更易于学生去分析理解,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不求个性鲜明,只求浅显易懂,能开启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因此,对于品德课而言,课堂的好坏不在于多热闹、多精彩,而在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收和理解程度,在于课堂内容给他们的感悟和启示,在于课堂内容能不能留给他们回味的空间和深入的思考。情感是维系社会平衡的重要纽带,学生的心灵是简单纯净的,教师应该巧妙地找到那把启迪学生情感、开动学生心扉的钥匙,让学生在情感的催化下自觉主动地感知世界、内化道德观念,以真正唤起学生的情,激活学生的心,从而达到以情激情、情感共鸣的效果。
总之,高效的品德课堂,要在抓住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实际,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不断地完善自己,逐步达到“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目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