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9期 总第5415期 2017年05月0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9期  下一期
在阅读课堂中滋养“习作之花”
来源:泗洪县曹庙小学 作者:陈昱霖 发布日期:2017-05-11 10:16:24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部分的总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农村中小学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小,好词好句积累偏少,新颖的作文素材匮乏,缺乏写作兴趣,写作时无从下笔。教师要试着将传统的“师授作文”变为学生“自主作文”,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发挥、创作的空间,逐步养成学生愿写作文、想写作文、爱写作文的好习惯。
一、大量阅读,感知文本
目前,小学教材收纳的基本上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为学生提供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学习课文时,要按照阅读环节有序展开:导入课文—读题质疑—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研读—作业布置。
如教学《月光启蒙》时,在导入环节,我通过读题质疑,问学生:“是谁启蒙了谁?”阅读过文章的学生能够准确地答出,是母亲启蒙了孩子。接着介绍作者孙友田,问学生:“母亲给了他哪些启蒙?”记忆力和概括力好的学生能说出几点: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学生为了找出答案,兴趣高涨,跃跃欲试。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画出相关句子,做上批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接触新的课文时,要反复通读,直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对课文寄托情感的理解将水到渠成。
二、理清脉络,学习写法
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和感悟,对写作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一节阅读课,不仅要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感知文章的内容,受到情感的熏陶,更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与别人交流,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同时,注重拓展迁移,训练学生自我表达能力,从说到写,由仿到创,循序渐进。
当学生仿写课文时,会模仿作者的写作思路、运用精练的语言来构思自己的作品。通过多读多写,轻松学习阅读、表达、写作的技巧。
如我在教学《明天,我们毕业》时,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围绕“眷恋”这个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理清脉络,提炼小标题。通过课文分析,让学生快速学会总—分—总结构方式以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写文章时切莫冗杂,否则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到重点。
在阅读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作文材料,渗透作文指导。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习作语言,领悟写作方法,灵活地运用知识,开发智力,提高写作能力,激发语文学习和写作的兴趣。
三、大胆仿写,范文讲评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语文阅读课中,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在做好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写作指导尤为重要,但更迫切的是鼓励学生们大胆仿写。
如《明天,我们毕业》一文,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了对老师的赞美、眷恋之情。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给学生3分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快速根据例句进行仿写,仿写的句子也用词精练,句式整齐,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情感受到熏陶。另外,学生也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创作。
范文讲评,更侧重于讲学生作文中的优点。教师可以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让学生知道写作时怎样才能写得出彩。这留给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如在讲评《给×××的一封信》时,我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章读出来。当出现优美的词汇、恰当的修辞、整齐的句式时,我会让其他同学评价:他的文章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能试着用这样的句子(词汇)表达出同样的情感吗?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发表观点。
这样,学生能够准确地指出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将范文与教材上的文章进行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比较,进而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实践证明,在阅读课中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渗透习作指导,进行改写、仿写、续写等,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心领神会,还有利于学生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再创作。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