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7期 总第5400期 2017年04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7期  下一期
“教会”?“会教”?
来源:泰州市城西实验学校(小学部) 作者:高圣俊 发布日期:2017-04-12 10:12:01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更倾向于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之后建立自己的知识联系。教会学生,不等于会教学生。只看中结果,不考虑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多样化和愉悦性,这是教师的悲哀。
从以下几道例题中,我们来看一下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教学方法。
【例题一】0.5x=1
教师一:
这是一个关于求积的方程,未知数x充当的是一个因数,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x=1÷0.5,x=2。学生记住公式“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便能够很快算出答案。一下子直奔主题,时间短、收效快。
教师二:
师:解方程的结果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生:x=?
师:这个x=?与0.5x=1对照一下,发现什么?
生:去掉0.5,把0.5x变成1x。即1x,就是x。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1:用除法,0.5x=1,x=1÷0.5,x=2。
生2:用乘法,0.5x=1,0.5x×2=1×2,1x=2,x=2。
生3:用加法,0.5x=1,0.5x+0.5x=1+0.5x,x=1+0.5x。(但这种方法显然循环,算不下去了。)
二者对比:
第一位教师确实教会了学生,这是大部分教师的普遍教法,教材也都这么教。但是这样教出的学生没有学习体验,没有个人情感与数学题目的感应,是枯燥、机械的学习。师生都缺少智慧,缺少创新,这种态势与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教材只是个固定模式,教师应该越过固定模式找寻多个解题途径,才能让学生享受数学的快乐。
第二位教师让学生自己想方法。同样是1÷0.5,但思路截然不同,目的性更加明确。从解方程的“技术”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未知数x的系数变成“1”,这是关键,第一位教师则没有做到。
戏法人人会做,只是手段各不相同。第一位教师是“教会”了学生,但不能说他“会教”。
【例题二】有一个梯形,上底是1.58米,下底是2.1米,高是2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一个学生这样做:1.58+2.1=3.68(平方米)。教师认为不可以,应当把条件带入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这样做只是个巧合,如果高不是2米,不就错了吗?
这位教师说得不无道理,可是学生正是抓住了“高是2米”这样的“巧合”:乘以高跟除以2正好相互抵消。这样教学生算“会教”吗?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当梯形高是2个长度单位时,面积就是“上下底之和”个面积单位;当三角形高是2个长度单位时,面积就是“底乘以高”个面积单位;当圆锥高是3个长度单位时,其体积就是“底面积乘以高”个体积单位。特殊的规律就应该告诉学生,让学生学会走捷径。
数学公式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而又奇妙的数学现象”。大多数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先推导后运用,其实这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活用”环节。我们把公式固定成了僵化的模式,忘记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变形、变式、变通等的活用,学生看到的是公式中单个字母的信息,不会捕捉它们之间的联系,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学生学得“死”,就是我们数学老师还不会教。
教科书是教学的素材,但不是模板。教师要学会活化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思考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虽然快捷教学也能凸显教师的支配地位,但是忽略了学生的特点和体验,限制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能动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更倾向于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之中建立自己的知识联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