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7期 总第5400期 2017年04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7期  下一期
规则意识漫谈
来源:南京市共青团路小学 作者:史培露 发布日期:2017-04-12 09:42:09

    说到“规则”,我不由得想起了寒假里带儿子出去游玩时发生的事。
    二月,我带着儿子去上海迪士尼游玩,人超级多。那天,我和同伴们准备进了门就去最热门的“飞跃地平线”项目排队。儿子比较小,要让他一直跟着我们走比较吃力,所以,孩子爸爸便去租儿童推车,我带儿子先去跟同伴们排队。
    走到半途,奔跑着赶去排队的人群很快就把我们分开了。我很着急,因为我的钱包和手机都在孩子爸爸那里,这样一分开,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他。这会儿同伴们已经在排队了,我赶过去的时候,队伍里已经看不到他们了。我准备带着儿子从旁边的空地走到前面,借用一下他们的手机,给孩子的爸爸打个电话,然后再到后面排队。
    然而,我还没走一步,就被工作人员喊住,请我遵守规则。我解释自己并不是不守规则,只是跟前面认识的人借用一下手机,打完电话就回来排队。工作人员却完全不理会,只是不断地重复:请你遵守规则。我心里急,告诉他我害怕家人找不到我们,我还带着孩子,希望能够让我到前面借一下手机,很快就回来……
    同样是游玩,虽然我没有以身涉险,但在没有“老虎”的前提下,似乎也在违反规则。我想说的是:“法不容情”也好,“情大于法”也好,当行为违背了规则,规则一定会体现出它的“刚性”。但,这真的是绝对的吗?很多的案例呈现于眼前,我们好像嗅到了其中很多矛盾的味道。违法犯罪,势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可当一个村子的村民联名上书要求法律从轻判决杀死恶子的老夫妻时,规则的“刚性”似乎也受到了挑战。于是,我们又会想到辩证的说法,概念也好,事物也罢,甚至人本身,总是有两面性的。这个两面性就会让它们合理地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当中。
    在学校里,规则意识也是孩子一入学就要接受的教育之一。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时,我们会不断地重复规则的内容,不断地说明规则的重要性。遇到违反规则的行为,更会放大规则的含义,希望以此养成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可让人们觉得奇怪的是,越是如此,好像违反规则的现象越普遍。
    在班级里,最让我烦恼的是孩子下课奔跑。稍不留神,我就会听到孩子的报告:“老师,×××受伤了……”为此,学校的角角落落都张贴了“轻声细语,慢行稳步”的提示语,仿佛瞅准了哪个孩子一定会奔跑。每逢晨会午会,便会大声通报:“××班,奔跑的孩子五名……”
    此刻我又想起了曾经看到的一则报道。在日本的一所小学,午饭时间,坐满了人的食堂里却鸦雀无声。吃完饭的桌面干净整齐,就算是餐盘回收车上,你看到的也是摆放整齐的餐具,丝毫看不到凌乱。若不是规则意识根植于心,怎会有这般景象。而说起为何根植于心,应是孩子初长成、有想法的时候,他们见到的、经历的就是这般。这样说来,孩子对规则意识的培养、强化并不是在新入学开始,而是在很早以前的孩提时代。有对讲规则的父母,生在讲规则的家庭环境中,何来不遵守规则的孩子呢?
    接触得太晚,接受的规则总是过于硬板,规则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完全就是条条框框,没有温度,失了效度。在追求自由、任性发展的新时代里,我们的规则不应该是刚柔并济的吗?我们的规则意识培养不应该是巧妙而不容违反的吗?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