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7期 总第5400期 2017年04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7期  下一期
你的兴趣在课堂吗?
来源:海门市常乐小学 作者:杨文华 发布日期:2017-04-12 09:30:18

    前一阵子,我跟一个做行政事务的教师聊天。诸事缠身,他却总能淡然一笑,说:“我的兴趣在课堂。”他不愿将梦想交给乌托邦,而是每个星期都抽出时间听课、上课,乐此不疲。于是,他走出了一道风景。
    羡慕他笃定的姿态,我忍不住反思:我的兴趣在课堂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课堂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如同项链里的珠子,把我每天的时光串联起来。我习惯了课表上的安排,也会尽可能地提前准备,努力追逐课堂上每一次精彩的智慧碰撞。但是,走出课堂后,我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任务,生活中的各种烦恼,我会逐渐忘记节奏的把握和思考。工作,或者只是习惯使然,再或者,只不过是极为慷慨地将时间交公吧。
    岁月悄无声息地在花瓣上滑落,个性的、棱角锋利的青春逐渐离去,在微尘积垢的日子,说不忘初心,到底还是有些难度的。作为完整个体的教师,执着和妥协如何不是生命的常态?工作越来越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成为马克思哲学概念里的“必然王国”,而快乐则游离在工作之外。当工作只是一种忍受,日子就变得极为难挨,各种负面的情绪吞噬着生活的绚丽。
    兴趣,夹杂着对过往青春时光的难以割舍,在心头不断被掂量。那时,对课堂的兴趣,是内心深处汹涌的呼唤,是拥抱生活的力量。我们会聚在一起,想破脑袋,只为了一个细节的无痕过渡。我们会找遍手边的资料,只为了将课堂立在文化的根基上……“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对工作的爱,就是对自己青春的肯定,我们就这样心无旁骛地享受生命的笃定和绚烂。
    转眼人到中年,尽管会被生活的各种责任缠绕,贴近自己内心的愿望却更加恳切。“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站在生命的高原上,认知的高瞻远瞩已经停下来,等待行动的亦步亦趋。积蓄的力量希望冲破无聊的阻挡,无所畏惧,无所渴求,在知行之间,完成一轮新的突破,让心妥帖地放下来。然后发现,将兴趣留在课堂,可以遇见幸福的模样。因为,在那许多欢喜的目光里,我们可以找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眼神。
    兴趣在课堂,是人性的善良、丰富和高贵。周国平在《快乐工作的能力》一文中说:“获得精神快乐的途径有两类:一类是接受的,比如阅读、欣赏艺术品等,另一类是给予的,就是工作。”“幸福是一种能力,它属于那些有着智慧的头脑和丰富的灵魂的优秀的人。”而这种优秀的人,将成功作为优秀的副产品,灵魂的高贵则是更重要的评价标准。我想,正是如此,才有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那个用一辈子备课的历史老师。一节课备了一辈子,是多么辛苦?需要多少毅力?也许只要有颗面向阳光的心,过程并非想象般艰辛。
    兴趣在课堂,是岁月静好的馈赠。强大的生命应该如同托尔斯泰描述的那样:“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精神化的世界里,属于丰富的安静。课堂,应该是教师这个职业唯一值得我们将心留守的时空。带着孩子读书,让他们在童年的时光里享受智慧成长的快乐。在迎接精彩的课堂中,我们一定不会因为忙碌而彷徨困苦,而是会因为看见四季的风景而流连忘返。那个优秀的答案,等着你去赞赏,而你也觉得,这个问题居然就是为了这个孩子准备的呢;那个内向的孩子,等着你去鼓励,而你也觉得,胆怯虽是一种本性,但有你鼓励的眼神,他可以变得活泼开朗;那个深陷迷雾的孩子,等着你去点拨,而你也觉得,每个孩子都是美丽的多棱镜,只是这一面的花纹少一些,你准备牵着他的手,去描绘一路的风景……在一低头的倾听和交流里,我们在引领,在等待,在宽容,在欣赏。在岁月的嘀嗒声里,睿智带给自己的平静和欢喜,就是平静幸福的底色。
    清末状元张謇说:“天地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则与草木同生,不与草木同腐。”相同的生命长度里,依然有全然不同的生命宽度。凡人的生命大雪无痕,不代表我们愿意直接以空白代替生命的过程。将兴趣,甚至是志趣留给课堂,就是值得教育人投入的有用事业。教师的人生,是一片金灿灿的麦田,在光阴的传说里,我们可以跟随苏格拉底,去寻找那最大的麦穗,也可以采摘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果实,还可以追问王阳明追求一生的“良知”。然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不只是知识的代为保管者。在引领孩子走入智慧之园的时候,我们会探寻到新的惊喜,那就是自己在努力之后呈现出来的生命力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