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6期 总第5394期 2017年03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6期  下一期
跟着课文学写作
来源:苏州市望亭中心小学 作者:朱春兰 发布日期:2017-04-01 14:44:3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写作属于高级技能,对学生来讲,是存在难度的。如何突破这个难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大量阅读,厚积薄发,是大家的共识。但有一种现象很奇怪:有的学生读了大量的书,作文还是写不好。为什么?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原因是:阅读不得法,写作时就无法运用。如何让阅读得法,写好作文呢?不如就地取材,跟着课文学写作。
    一、积累课文中的语言,为写作奠基
    作文是用语言来表达的,不学好语言,就无法写好作文。哪里学?课文!它就在学生的身边,信手拈来。这些课文要么是名家名篇,要么是精选美文,绝对可以称为语言的范本。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品读、复述等方法,让学生学习语言。语言积累多了,自然下笔如生花。
    诵读 读是最简便的方法,拿起书本,学生便可以读书。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很重视朗读。有些学生只是有口无心地大声念经,添字、漏字、错字等情况经常出现。所以千万不能忽视朗读,把简单的事情抓实,学生就能通过大声朗读,熟读成诵。久而久之,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就会产生语感。有了语感,语言的表达就会更加顺畅,更加规范。对于一些好的段落,不仅要朗读,更要加强记忆,最终背诵出来,这样就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
    品读 一些精妙的字词句,我们可以在语境中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琢磨推敲,引起学生注意,体会语言的准确、鲜明和形象,从而触类旁通,学会在作文中遣词造句。
    复述 这是对读的更高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复述方法,这样学生在复述时,才会把所读的内容较详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如《郑成功》一文中,第5自然段生动地讲述了郑军收复台湾的经过,可要求学生用上“冒着……驾着……冲去……围住……勾住……”等词,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说清楚。再用上“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等词把过程说生动。这样学语言,理解深,记忆牢,为书面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善学文中的范例,让写作有法
    1.学拟点睛之题
    有道是“好题半文”。题目在文中起着统领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往往是点睛之笔。那么如何来拟题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揣摩课题,学习拟题的技巧:从《诺贝尔》,学习以文中主人公命名;从《半截蜡烛》,学习以贯穿全文的线索命名;从《理想的风筝》,学习以文章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命名……
    2.学理行文之序
    言之有序,会让文章更有条理。不同的文章,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会有不同的写作顺序。这又是学生学习写作顺序的好机会。写一处景的,可按四季顺序,如《烟台的海》;写游记的,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如《金华的双龙洞》;写人的,可以按插叙的形式,如《理想的风筝》……
    3.学摹特色之笔
    每篇课文都有其写作上的特色,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一课一得,日积月累,迁移到作文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莫泊桑拜师》中的对话描写,特别有趣。莫泊桑第一次去请教福楼拜的时候,虔诚地问了两个问题,福楼拜爽快地答了两次。莫泊桑第二次去请教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福楼拜就滔滔不绝,一共说了9个问题。莫泊桑最后一次去请教,只交作品,没有问题。福楼拜呢?又是微笑,又是咖啡,很轻松地再一次深入地指导了莫泊桑。我们可以看到三次请教的变化。莫泊桑的问题,从两个到一个再到零个。可见,他每一次请教都在不断地进步。再看福楼拜,他每次指导的态度也不一样:第一次相见,有问必答;第二次见到莫泊桑不得要领,没有进步之时,态度严肃略有指责;第三次,看到莫泊桑进步很大时,轻松愉悦,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曲折变化的三次请教,把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莫泊桑和热心提携后辈的福楼拜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课文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同学们就可以举一反三,练成写作文的熟练技巧。
    课文就是我们身边的精彩,带着学生跟着课文学写作,大胆地表达对生活的感情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