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6期 总第5394期 2017年03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6期  下一期
数学课堂设置问题的艺术
来源:如皋市丁堰小学 作者:包逢祺 发布日期:2017-04-01 14:39:4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能和学生形成思想的共鸣,产生智慧的火花。另外,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要有思维的强度,这样的教学过程才会使学生思路清晰,才能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设置问题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设置问题应重点突出
    备课时,教师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仔细研究教学思路和方法,将问题设置集中于重点难点上,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分析和思考,层层挖掘,步步深入,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
    偶尔,教师也要学会“糊涂”,把“聪明”留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深入思考,自由发表见解。课堂上,有时一句“谁来帮老师把话补充完整?”就可以显示出师生之间的亲密,同时也有效地满足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快乐。
    二、设置问题应值得思考
    根据教材内容,不同的时间段,设置的问题应有所不同:课堂伊始,是为了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设置;教学中的提问,则在于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合作和交流,获得新知;教学结束之时的问题,常常作用于对课堂内容的升华、运用,挖掘学生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潜力。教学中,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进行师生间的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思考、分析、加工、整理,并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再结合自身的能力特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让他们来解决,最终理解和掌握当堂内容。
    三、设置问题要有所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是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知,渴望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所依据,控制好教学内容的难度,把握好尺度,问题过难或者过易,都会失去提问的意义,不要让学生直接获得答案,要让他们经过思考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置他们容易解决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并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四、设置问题应具有预案性
    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做好预案,以便随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和他们一起分析和判断,作出定论,引导他们得到正确答案。
    如此,一旦遇到问题,教师就可以随机应变,及时加以解决,不留任何的空白点,这就是教育机制。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教师可以直接出示答案,也可以互相讨论、交流、质疑而最终得出成果,还可以是学生自己回答。
    总之,教师设置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只有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设置深度和难度适当的问题,才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