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6期 总第5394期 2017年03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6期  下一期
不走弯路快乐进步
来源:如东县曹埠镇曹埠小学 作者:薛志华 发布日期:2017-04-01 14:32:30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格外关注,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来“陪读”,其目的是想让孩子尽可能不走弯路,并在快乐中不断进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也不例外。
    陪读要讲究方法
    陪读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兴趣。如何在陪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首先,要善于了解孩子兴趣的中心点。写作业前,家长可以先让孩子做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可以让孩子的情绪活跃起来,然后再迁移到作业中来。
    其次,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超越意识。今天的作业超过昨天,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个阶段就会是一个大进步。
    再次,利用“伙伴效应”培养孩子的兴趣。家长可以邀请邻近的、学习成绩略高于自己孩子的“榜样”到家里与孩子一同完成作业,时间久了,孩子会在模仿中产生无限的乐趣,从而改变自己,不断进步。
    最后,家长要有智慧,更要有耐心。我在陪读过程中,经常会分析孩子作业的细节,并给予指点与帮助,解除其心中的困惑与苦恼,找回其写作业的信心与兴趣,真正做到: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用智慧引领孩子成长。
    陪读因人而异
    陪读可以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些更好的条件,这本无可厚非。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家长要因家庭而异、因孩子而异,量力而行。
    家长要理性看待陪读,从实际出发,考虑什么样的环境和生活状态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需要和孩子对话,倾听孩子的想法。现在社会复杂,吸引孩子的东西太多,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需要抽出时间来陪一陪孩子。在关心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家长还要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陪读还需慎重
    陪读,对一些孩子来说可能有利于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也要正确看待“陪读”这一社会现象,陪读还需慎重。
    首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既是物理意义上的,也是心理意义上的。这种空间的需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尤其到了中学时期,孩子正处于身心急剧成长的阶段,家长贴身紧逼式的陪读,严重侵犯了孩子的心理空间,让他们烦不胜烦,与家长的冲突也就接连不断。
    其次,因为陪读,家长日渐脱离社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孩子的共同语言也会越来越少,沟通起来也就越来越难,这样的陪读反而会适得其反,劳而无功。
    再次,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孩子对父母也是有所期待的。他们希望父母事业有成,是自己人生的骄傲。但当家长放弃一切选择陪读时,也就意味着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未来,而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对家长的轻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的陪读,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机会。有陪读的家长守在身边,孩子无论遭遇什么事情,都有家长代为出面处理,天长日久,孩子也就失去了独立处事的能力。
    “陪读”这一教育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果不惜以夫妻分居、放弃工作、丢下生意等为代价,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这种做法就显得过犹不及了,更与“孟母三迁”的本意相悖。
    故而,立足于现实情况和底层诉求,持续推进教育改革,提供多元的成才路径,让高考与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成长通道,才是真正的破题之道,也是亟待破解的制度瓶颈。
    一言概之,只有教育环境真正发生变化,家长陪读的现象才会真正转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