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6期 总第5394期 2017年03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6期  下一期
淡泊心境品味书香灵韵
来源: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小学 作者:汤利民 发布日期:2017-04-01 14:30:59

    有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是美的极致,没有书香,桃花枉自笑春风;没有书香,白露为霜何足吟?还有人说:“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徜徉书海,沐浴书香,正是我们改变生命宽度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摆脱单调枯燥、品味多彩生活的最佳选择。
   当然,不同的人对读书亦有不同的感悟。正如喝酒抽烟一样:爱喝酒的,说酒是香的,是甜的;厌恶喝酒的,说酒是辣的,是苦的。爱抽烟的,说“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厌恶抽烟的,说烟是毒品,吸烟等于吸毒。同是一杯酒,同是一支烟,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之体会,结果迥异之感受呢?我说:那是心境不同。
    读书亦是如此。爱读书之人如同喜爱品酒之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融入乐之境。不爱读书之人,则如同不会品酒之人一样,只知其苦,其辣,不知其甜,其乐。宋代诗人尤袤留下千古名句:“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显然这是在告诉我们,原来读书也是需要有一种心境的。如屈原被放逐却赋上一首《离骚》,司马迁被处以宫刑还整理写下了《史记》一样。诚然,我们现在并非是因失意、被埋没而读书,而是为了却一种心愿、慰藉精神之饥渴而读书,为了在浮华人世觅得一片清净温柔乡。无论外界如何变幻,沉醉书中却是自知冷暖,自晓五味。
    当我消沉悲观时,我便随手翻出《简爱》,因为书中说过:“虽然我并不美,又贫穷,但我们是平等的,就像我们死后都会经由墓地,平等地跪在上帝面前一样。”夏洛蒂追求平等、追求梦想的精神,感染着我,催促着我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遥不可及,也应永不言弃。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没有思想的人生就像没有舵的船。”人就应该追求自己的梦,因为梦想会为你助威呐喊,消除疲惫,增添信心。
    当我空虚闲暇时,我会想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读着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秋景,感慨万千。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虽不需为国杀敌,亦不能感天动地,却可以在内心默默自喃:为我们的中国梦而努力读书。因为书籍赋予了我们最神圣的使命——爱与责任。
    当我身心疲惫时,手捧一本冰心的散文集,独坐一室,伴着橘黄色温馨柔和的灯光,以一种平和淡泊的心境,在优美流畅的世界里徜徉,把自己融入文中,让善良在心底扎根,让正义在心中发芽,然后开出一簇又一簇美丽骄人的鲜花,全然占据我的心。此时,疲惫之身便会得以放松,淡定闲适之意便会拥你而来。
    忙碌了一天,斜躺于床榻,随手翻一本案头的书,伴随书中的人物时喜,时悲,时忧,时愁……然后在朦朦胧胧中拥书入梦,其乐趣妙不可言。“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生活虽然清平,却也浪漫如花。
    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读书之人心境为何有如此之差异?其根本原因该是我们这些现代人的“心境”出了问题。心不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早已俘虏了我们的心。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有趣吗?还是林老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见林语堂《论读书》)。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用自己的生命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之乐才会如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般,豁然开朗。我以为,只有用生命来读书的人,才算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此时,读书才不是负担,而是享受。
    其实,畅游书海,我们的生命才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在书中,我们可以与大师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然对话;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中外,我们无所不知。在书中,我们会认识孔子和庄子,认识屈原和文天祥。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荷马与巴尔扎克,了解雨果与华兹华斯,了解卢梭与康德。即使是一份报纸,一本杂志,也会让我们“偷得浮生半日闲”。更为重要的是,读书让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思想得到了提升,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一位大师不是书海浸染、书情熏陶出来的。
    如果,书是帆,良好的心境便是风,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探险远航之船了;如果,书是泉,良好的心境便是源,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汩汩流淌的溪了;如果……
    朋友,让我们淡泊心境,徜徉书海,细细品味五柳先生“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的感觉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