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5期 总第5386期 2017年03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5期  下一期
大数据背景下小学美术纹样主题单元创新教育浅析
来源: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 作者:张锦妹 发布日期:2017-03-15 09:37:14

    纹样类课例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均有分布,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图案教学主题单元。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开展纹样创新教育?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在读图中认知,在赏析中思辨,在模仿中求“变”,在实践中求“新”,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心自由与创造之乐,以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一、关于纹样的识别解读
    媒体素养与视觉素养是当下小学生在高度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交流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载体的图像让我们与世界同步。纹样是艺术王国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对引领学生提高学习与创新技能、数字素养技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课内精选,射靶式读图
    数字时代纹样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显得格外重要。例如,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倪逸倩老师在执教《适合纹样》(苏少版四上)时,精选了6幅图。她告诉学生们,在不同图案上的花,姿态不一,类似这样的图案设计,即使去掉边框,也能显示出原来的形状,这样的图案被称为适合纹样。通过浏览图片引出“适合纹样”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纹样样式并传达其内涵。
    (二)随堂欣赏,经典式读图
    阅读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靠后天训练习得。阅读经典更非易事,需教师巧妙点拨,引领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去理解、感悟,从而接受美的熏陶、浸润。同样以《适合纹样》为例,在“走近经典”环节,倪逸倩选取了6幅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纹样图案,学生不光用眼,还将鼻、舌、脑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到对图像的理解和确认中,运用通感艺术对图像进行鉴别、判断,并将个体感悟与同伴分享。
    (三)课外推荐,拓展式读图
    1.随课拓展,充实教材
    拓展性阅读可开阔学生视野,提升眼力。如在执教完《适合纹样》一课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李松主编的《中国美术史:先秦至两汉》中的“仰韶文化彩陶”“大汶口—龙山文化素陶”,或南京博物院图案类电子期刊App等。
    2.凌驾教材,鉴赏文物
    教材、课件影像资料中的图片均属于二手材料,倘若多媒体设备老化,欣赏效果更会大打折扣,建议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当地博物馆参观学习,获得有关美术的一手资料,品味其深厚的文化气韵。
    二、关于纹样的创意表现
    (一)创意思维的引发
    1.“原点发散”,启迪新奇思维
    由一事物引起与之关联的他事物的思维方式,这里暂且管它叫“原点发散”思维法。例如在学习《鱼的纹样》时,教师可通过教具鱼,启发学生:“由鱼的写生造型,你们会联想起哪些关于鱼的设计与应用呢?”相信学生除了说起鱼的食用功能外,还能联想起关于鱼的一些艺术功能,诸如鲤鱼挂件、小鱼灯笼、鱼形手提袋等。学生纹样思路大开,便可涌现出更多富有趣味的创意作业。
    2.“庖丁解牛”,发展求异思维
    与互联网时代联想融合相逆的一种思维为纵深分解思维,也就是对事物进行剖解、取舍,以寻求其内在全新价值,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庖丁解牛”冠之。在授课时,可采用传统教具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将思维可视化,通过一步步解剖的方式,引领学生的奇思妙想。
    (二)引发创意表现的策略
    1.“原型生发”,塑造独特个性
    “原型生发”即启迪和引导儿童借助已有经验,以原型为母本进行联想,通过概括、夸张、变形、添画等手段构成全新画面的一种教学方法。儿童在观察事物方面具有一定的敏锐直觉,再根据教师点化,对原型吸纳部分,改造部分,并发挥想象使之成为新形象。由于儿童喜欢从自身独特视角表现生活,所以教师可采取粗放型作业策略,这样有助于其个性的自由发展。
    2.革新传统,彰显时代风骨
    纹样是一种视觉文化符号。以典型传统纹样凤纹来说,不同时期的凤纹有着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外部样式。如何让纹样发声,成为记录时代的标签,使“今之视昔,亦由后之视今”?对于优秀的传统纹样,教师除了让学生识读、摹写外,还应该让学生融入个人想法、情感进行改编,生发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且具时代特质的现代纹样。
    三、关于纹样的创意实践
    前瞻性与创新性是互联网时代必备的思维品质,纹样教学也不例外。纹样的创意实践为其设计的无限精彩提供了可能。
    (一)以课堂为阵地,让创意发酵
    新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创造潜能。”教材是师生展开对话的“中介”,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阵地,教材中“设计·应用”与“综合·探索”领域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最佳课例。
    钱初熹教授强调,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倡导“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双突出。如果把课堂学习活动比作一次探险,路径由教师确定,其间的风光则由学生发现和狩猎。
    (二)以活动为契机,让创意生花
    在儿童的世界里,有强烈的被同伴认可的心理需求,因此他们对比赛和活动趋之若鹜,将纹样放至课外活动,那效果必将事半功倍。因此,以活动为美术学习之契机,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还能吸引家长及社区服务站人员的目光,大家携手为打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匠心设计,群策群力,充分彰显出当代少年儿童的才情与智慧。
    四、结语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回顾美术课程改革走过的十五个不平凡的春秋,翘首未来,与大数据同行,拥抱跨界多元文化。愿吾辈同侪为儿童精神之生长、品质之提升、人格之锻造及终身之发展携手并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