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5期 总第5386期 2017年03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5期  下一期
“神”“话”兼得润童心———论低年级神话文本教学策略
来源:涟水县郑梁梅小学 作者:郑凤 发布日期:2017-03-15 09:18:36

    神话故事是现行各版本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神话故事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审美习惯,特别适合儿童阅读。所谓的“神”是故事的精神内涵,充满奇幻的故事情节和具备神力的角色形象,为学生的言语习得、内化和发展构建起兴趣的磁场;“话”为故事的言语外显,神话语言中富含的诗情意趣和想象因子为学生领悟和重构神话精神内涵提供了思维的支点。因此,在神话教学中,笔者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就《大禹治水》(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这一课时,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整体感知情节——不畏浮云遮望眼
    神话具有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脉络清晰的特征,故事中的一些词语更是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这些关键词作珠链,串联起散落的内容,使语言训练与内容把握相得益彰。
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抓住文中“治理”和“制服”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填空:大禹下决心要(  )洪水。洪水被(  )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通过这样填词读句的方式,不仅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也让学生轻松理清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新课标提出“整体把握”的思想,针对篇幅较长的神话故事,教师可以采用“提词语,拎主线,整体感知情节”的方法,避繁就简,使学生迅速把握文脉,正可谓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二、深刻感悟语言——见微知著味语文
    神话故事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奇特的想象,还因为它“诗性”的语言。因此,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咬文嚼字,斟词酌句,感受神话语言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
    (出示句子: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师:大禹治水很不容易,从这句话中,你能找出这样的词语来吗?
    生: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师:仔细看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有“千”和“万”。
    师:这里的“千”和“万”是什么意思?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河吗?
    生:是指很多很多。
    (出示“千山万水”的场景图。)
    师:大家看,这近处、远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山,山与山之间还有无数条河,这就是——
    生:(带着惊叹的语气读)千山万水。
    师:这千山万水,大禹都要走一遍。想想看,大禹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困难?
    生1:过河时,因为水流太急,大禹有可能被冲走。
    生2:山上可能有野兽,也有可能被尖尖的石头割伤。
    ……
    师:大禹为了治水真不容易,他尝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真是历尽千难万险啊!
    在上面的教学环节中,笔者抓住两个关键词,深掘“千、万”等数词的含义,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于细微之处体会治水工程之浩大,体会大禹所负担的救世济民的责任与承受的无法比拟的辛劳,使人物形象在学生脑中丰满起来。这样的教学,使品味语言与体验情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见微知著味语文”由此可见一斑。
    三、体会人物内心——脉脉此情与谁诉
    因为有着离奇、曲折的情节,所以神话故事在天马行空的背后往往隐含着略写的情节。教师要学会捕捉文本中的空白点,巧妙训练学生想象力,进行补白训练,帮助学生体会神话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大禹的儿子,你会问妈妈什么呢?
    生1:妈妈,我真的有爸爸吗?他到底在哪儿呀?
    生2: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
    ……
    师:孩子,你有爸爸,他在外治水呢。洪水随时都可能暴发,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爸爸没有办法回来。等洪水被制服了,他就会回来的。
    大禹作为一名父亲,一定时刻想念着自己的儿子,但是为了治水,他舍小家为大家,这让每一位读者都心生感动。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想象中进行补白训练,这样的对话互动,使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并融入了自己的体会。
    没有神话故事的童年是有缺憾的,更是苍白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神话故事不能局限于教材,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热爱神话,思考神话。所以在学完文本后,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多阅读,也可在班会上交流,使学生能在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中感受神话故事的深厚博大,滋润童心,从而真正热爱这一民间文化。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