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4期 总第5378期 2017年0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4期  下一期
文本细读如何细向有效教学
来源:溧阳市天目湖实验学校 作者:余金元 发布日期:2017-03-03 13:14:30

    文本细读,细向何方?这种细读与教师的特定身份又有怎样的联系?一个文学鉴赏者与一个教师的文本细读毕竟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从自身的专业眼光进行文本细读,即文本细读应紧贴着课堂飞翔。而这一点,往往被许多人忽略。
    一、文本细读追求与学生的成长相遇
    文本细读,要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进行,不仅要具有语文意识,还要具有学生意识。教学《槐乡五月》一文时,大多数教师关注“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一句,而忽略了能够引领成长的以下两句:“‘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单看前一句,“采走了香的粉”与“酿出了甜的蜜”句式整齐。单看后一句,“白生生”对“喜盈盈”,“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与“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句式相似、音律和谐。两句联系起来看,句式工整,琅琅上口。
    这两句一方面在白茫茫的底色上增添活泼的色彩,让画面产生了声音和动感;另一方面不露痕迹地写出了槐乡孩子如小蜜蜂一样的勤劳,又承接下文槐花饭的香和槐乡孩子的好客,可谓匠心独运。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既有利于理解积累,又有利于学生学习遣词造句,做到文脉贯通。
    二、文本细读追求与教学途径的优化相遇
    教学途径的优化离不开文本细读,就拿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来说,优化识字教学就需要文本细读。在对文本细读中发现生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最佳教学途径。《蚂蚁和蝈蝈》一文中共有7个一类生字,6个二类生字。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课文第3自然段中一类生字有5个,二类生字有4个,其中第3自然段中的“粮”与第1自然段的“粮”重复。再细读,第3自然段“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一句中,“躺”“装”是二类生字,“粮”“洞”“冬”是一类生字。一句话中有5个生字,所以可以确定这一句是识字教学的重点。另外,利用“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这一句可以串联起全文框架,并巧妙展开教学探究:冬天,蚂蚁在哪儿过冬?蝈蝈怎样过冬?
    三、文本细读追求与编者及文本的会心相遇
    教材编写的横向和纵向序列颇具匠心,教师在文本细读时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如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从横向序列来说,它与《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构成一个精神主题。而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说,它与《说勤奋》《谈礼貌》等形成一个纵向序列。横向序列往往体现一个单元的教学主题,纵向序列则往往是某一类能力要求的螺旋提升。
    而在追求与文本的会心相遇时,读者既要沉潜入词语又要穿行于文章的行气之中。不仅要从细处着手,更要从大处着眼。教师要善于抓住文中的点睛之笔,贯通全文,品味谋篇布局之匠心。
四、文本细读细向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
    提高阅读效率离不开阅读方法的优化。阅读方法的把握需要教师进行文本细读,在教师的文本细读中去发现阅读方法的真谛。笔者细读《黄鹤楼送别》一文时发现,第2至第3自然段是写李白的情感变化由“知心藏情”到“知己说情”。
    笔者由第1自然段的“黄鹤楼”自然导入第2自然段的“黄鹤楼”,引入“知心藏情”教学。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后引导学生体会:“你读出什么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掩藏的?”相机板书:知心藏情。笔者指名读:“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问:“‘终于’什么?”学生答:“终于说话。”笔者点拨:“可能原来两人不说话,现在终于说话,有点道理,能联系上下文。但读书既要联系上下文,更要联系上下情!上一自然段写‘藏情’,现在终于‘藏不住情’,终于说话,话中有情。‘终于’是一种情感,下面就用心默读李白和孟浩然的话,咀嚼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情感,画出最能表达情感的词语。”相机板书:读书要联系上下文,更要联系上下情!
    文本细读,是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简约、高效的目的,经过文本细读的洗礼,教师擦亮了文本,也擦亮了教学的智慧火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