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4期 总第5378期 2017年0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4期  下一期
践行改革理念焕发舞蹈教学魅力
来源: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宋雅倩 发布日期:2017-03-03 13:11:56

    《职业高中舞蹈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舞蹈是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意在让学生掌握幼教专业的舞蹈技能、训练方法,提高舞蹈素养,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舞蹈教学工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教育教学任务、方式、目标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中职学校舞蹈教师,必须主动适应课改新特点,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以全新理念彰显舞蹈课改活力,焕发舞蹈教学魅力。
    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量身打造课程内容
    中职学校幼教专业舞蹈教学具有其独特性,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幼儿舞蹈组织能力、创编能力与教学能力。因此,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当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够更多地了解并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从而获得幼儿舞蹈创编与表演的教学能力。
    注重舞蹈基础的训练。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偏大,骨骼肌肉能力基本成形,在教学中应降低对软开度的要求,结合正确的站姿,对学生采用“从元素、律动到动作短剧,从单一动作到组合,从分解练习到组合强化”的训练体系,以古典舞神韵为中心课程,以达到放松学生肢体韧带、提高灵活性和协调能力的目的。
    注重不同风格舞蹈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常见舞蹈形式的基础内容压缩、整合,编排成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对不同民族舞蹈风格的辨析能力。
    注重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教学模块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典型性舞蹈素材,对不同音乐情绪、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体能情况进行分析、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幼儿舞蹈语汇、短剧、组合以及情节性内容的设计和编排,由易到难地开发和提升学生对幼儿舞蹈的理解和创编能力。
    二、以学生兴趣为指引,灵活改革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为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创设条件,保持与培养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
    精讲技术要领。坚持“精讲精练”的原则,用简练、准确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动作的标准和要求,再以身示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的感知。然后通过集体练习、个别指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领会动作的要领与方法。
    淡化技术难度。学生在最初接触舞蹈时,尽量不要让学生产生学习上的困难,高难度的技巧、高强度的训练能不用则不用。当所有学生都能跟随音乐做好每个动作时,再开始练习新内容。对于学生基础水平两极分化问题,可以使用责任制,让优生带动差生,一对一辅导。
    逐条分解动作。不仅要告诉学生怎么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在教学儿童舞蹈创编内容时,可以先与学生一起对舞蹈和音乐进行必要的分析,使学生对所学作品所处时代背景、表现主题和内容有一个理性认识。然后分析舞蹈的种类、动作特点及主要的民族属性。在这个基础上,教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及创编后的排练。
    三、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丰富艺术实践形式
    学好舞蹈技能是为了打好学生的舞蹈基础,然而,基础技能掌握得再好,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很好地加以运用,只是“纸上谈兵”。
    善用网络教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就地取材,开展多种形式舞蹈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将学生的舞蹈上传至网络,让广大学生、网友点评,在点评中发现不足。
    开展主题活动。学校要积极为丰富校园文化、开展主题活动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编排能力和创新意识,引领学生在比赛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丰富舞台经验,锻炼心理素质。
    优化教学载体。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是培养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舞蹈教学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愿组合,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编写教案,以试讲形式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传授舞蹈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