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4期 总第5378期 2017年0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4期  下一期
“同频共振”优化教育
来源:扬州市黄珏学校 作者:赵万兵 发布日期:2017-02-28 16:00:30

    物理学中有一科学名词“共振”,指的是在外力的频率和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即在外力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和物体的固有振动“合拍”的情况下,外界所提供的能量最多,物体振动的能量也达到最大值。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存在着与之相似的“共振”现象。
    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则事例:几位心理学专家到一所小学,对各个班的学生做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实际上只是普通智力测验)。然后,随机点了几十个学生(其中有优秀学生,也有“问题学生”),故意告诉任课教师,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八个月后,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原因在于,专家们的结论改变了教师对这些学生原有的看法,提高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期望值。这便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对“问题学生”的看法改变了,期望值提高了,就会重新评价他们,为他们创造亲切的心理氛围。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频率以及对学生的目光注视频率、赞扬频率也会大大增加。同时,教师对那些寄予厚望的“问题学生”,就会关心备至,全力为他们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学习。对课堂上的一些提问,教师会给他们更多的回答机会,并且耐心地作出不同程度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将问题降一个台阶,便于“问题学生”回答,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于“问题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教师也会有更多的耐心来听取和答复。教师这些举动,实际上就是“共振”现象中所指的外力。教师传来的期望信息被这些学生获得后,他们便进行归因,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从而获得自信,对教师更加信任和尊敬,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期望。学生的这些反应不正是“共振”现象中提到的物体本身的固有振动吗?教师的期望(外力)和学生的反应(物体固有振动)“合拍”便产生了教育教学上的“共振”现象。日复一日,循环往复,学生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好。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做了一些尝试。记得有一年在接任七年级班主任时,我了解到班上有个女生,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到小学五年级,她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但因为家庭的关系,她的性格比较敏感、偏激。听说她在一次期中考试考砸之后,态度陡变,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还结交了一些不良朋友,混群、玩乐。到了六年级,她已成为学校有名的“问题学生”,成绩也排在全年级倒数。当我听到这些情况时,特别惊讶,因为,这是一个原本可爱的女孩,本质并不坏,只是缺少关爱,我从心里想挽救她,把“涉水未深”的她及时拉上岸。于是,我不动声色,从多关心、多鼓励、少批评、培养自信心着手,经常找一些机会让她帮忙做一些事情,用目光赏识她,用提问肯定她,用我的经历激励她,让她明白自强独立对她尤其重要;让她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主宰自己命运的只能是自己。在我一直不间断的关心、鼓励和心理暗示下,我的期望和她的反应产生了“同频共振”。她果然改变了不少,和不良朋友断绝了来往,并渐渐融入了班集体,还在不久后的期中考试中,成绩进步了十名。我看到了她脸上成功的喜悦。于是,我逐步提高了对她的期望值,并一直给予她肯定的鼓励和适当的要求,她也调整“频率”,“同步”跟上。三年后,她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所施的外力,即对学生的期望值应适度。如果教师寄予学生的期望值太高,对学生提出其力所不能及的要求,学生就得不到健康成长,反而会出现“恨铁不成钢”的现象;抑或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太多,便会造成一切包办的情形,无形中滋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揠苗助长”的后果。这些都无法形成教育教学的“共振”。当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不能太低。学生有困难时不予帮助,使学生无人引路,困难越积越多,得不到解决;有时即使做对了,教师也无动于衷,不给予肯定。这样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和悲观心理,从而导致其原有的“振动频率”和“振幅”减小。如此恶性循环,越来越差。
    教育教学中的“共振”现象,不仅取决于教师的自身因素,还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的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心理因素。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这样便可能产生良好的“共振”效应,推动学生快速向前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