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3期 总第5370期 2017年0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3期  下一期
无“微”不至让习作教学更高效
来源: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作者:潘静燕 发布日期:2017-02-21 15:15:56

    近几年,信息传播已进入“微时代”,教育教学也因此受惠。“微时代”“微技术”正优化着习作教学方式,为习作教学开辟了新天地,搭建了新平台,让作文教学无“微”不至地开展成为可能,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扎实习作训练的同时,既能收获写作的快乐,又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智慧微课,适时开设训练营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载体,用短时、高效的微课堂传递小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微课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真正意义上高效地解决学生在习作中的疑难问题,给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在要求学生进行“参观记”这一主题的写作时,虽然已在课堂上教授了写作的基本要点,但学生上交的作文草稿仍问题不少。笔者当即制作了两节微课。第一节微课旨在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恰当又生动的语句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学会适时表达自己的参观感受;第二节微课则针对习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旨在指导他们将参观记写得更有条理,帮他们学会添加一些过渡语、总领句等内容。
    二、及时“微积累”,俯拾皆是素材库
    “微话题”及时聊 新鲜热门的社会生活话题往往能激起学生表达交流的欲望。教师不妨在闲暇时间或课堂的间隙穿插一些“微话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小话题中锻炼表达能力,启发他们的习作灵感。
    新语言“微积累” “微积累”,汇成大智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课文中可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教师的“微引导”让学生养成了在细碎、短时中进行自觉语言积累的好习惯,也促进了他们在课外阅读中自觉地吸收新词好句。学生在反复、细碎的语言运用中,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也吸收了新鲜语汇,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每日“微练笔”,时时进入演练场
    三言两语“微日记” 笔者设计的每日自主作业的最后一项便是“三言两语‘微日记’”,字数不限,体裁不限,真正做到“微记录”,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生活中的好素材。从一篇篇简短的日记中你会发现,小学生的生活和思考是丰富多样的,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学校、家庭、社区,一节课、一部电影、一幕场景、一次郊游、一项活动……都是写作时值得撷取的好素材。
    多种场合“微应用” 任务式的写作练习,或多或少都会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压力。那么,我们不妨利用好生活中的小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微创作”。
    例如在送别即将要转学的同学时,笔者号召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和他道别。笔者告诉学生:“相信你们现在送出的这封难得的书信一定会让他永远珍藏,他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看着这些字字句句来怀念曾经的你们。”说完,学生纷纷埋头写起信来。有了之前场景、情绪的渲染,学生习作中不乏优美的词句和感人的话语,大家轻轻松松地完成了一篇篇佳作。
    总之,当下信息爆炸式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对我们课堂内外的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无“微”不至的习作教学方式,正是要求老师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高效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补充和拓展传统课堂教学资源。如此智慧地在“细”中抓小放大,在“微”中求质求效,在细微之处发力沉淀,定能让习作教学事半功倍!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