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3期 总第5370期 2017年0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3期  下一期
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江苏省宝应县夏集镇郭桥小学 作者:徐瑞山 发布日期:2017-02-21 15:14:40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灵动起来,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均应有效而实用,要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谈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然动起来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语文的身影。上语文课前,教师要仔细揣摩如何设置教学情境,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投入到新课中。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创新情感。
    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帮他出主意》一课时,我给出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王恺文同学感冒了(王恺文没到校),请假一周,这星期我们又要学很多新知识,很快就要考试了,他很着急,我们该怎么办呢?大家商量商量,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帮帮他?”这样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之中,积极展开讨论,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地出谋划策。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使学生主动动起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自主研究语文课本,主动思考文章的相关背景及现象,了解当时相似作品及当时的流派,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关注的不应该是知识,而是通过知识激活思维,找出规律,树立信心,成长信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主动动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课堂中,开放的活动渗透于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仅仅是课堂上的活动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要延伸到课堂以外更广阔的领域。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强烈的探究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而且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航天飞机》一课时,恰逢学校开展航模比赛,我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航模比赛活动,从制作、试飞、调整到成功飞行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感受其中的艰辛与乐趣。然后让学生查阅科普读物,了解有关航天飞机的知识,再以“航天飞机的自述”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在搜集、写作、展示、评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了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学习的本领。
    四、与其他学科融合,使学生轻松动起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可以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直观形象的情境和空间,形成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将语文与信息技术课联系起来,将收集到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供学生学习探究。也可以将语文与音乐表演联系起来。如我在教学《三袋麦子》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学生将课文中三袋麦子的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形象地表演出来,既满足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又使学生为表演好自己的角色而认真研读、仔细推敲,真正掌握课文的精髓。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经历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通过延伸,感悟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发展学生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新的课程理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学生学会(知识与能力)、会学(过程与方法)、爱学(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之间真正获得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才真正具有实效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