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3期 总第5370期 2017年0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3期  下一期
在批注中实现有效阅读
来源: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四灶小学 作者:何华根 发布日期:2017-02-21 15:03:35

    阅读的本质是个性化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才能收获有效的阅读。批注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的最佳路径,是内在思考的外化表现。恰当地运用批注,培养学生的批注习惯,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入真阅读的最佳境界。
    一、什么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批注
    何为批注?简而言之,批注就是阅读体验的言语表达。批注是要让学生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考、体验、感悟及时在书本上记录下来,以此为乐趣展开阅读。现在很多孩子在阅读的时候,正是缺少这种批判性思考,所以他们等、靠、要,等着有老师和同学的语言让他来“克隆”。批注可以促使学生在其文本上做出自己的个性化“微”表达,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直接而具体的表现。
    二、阅读教学中怎样运用批注
    1.批注的着陆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读书之前的准备,也是对阅读的一种要求。阅读过程中的批注,可以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可以是圈点画注,也可以是一两个字,还可以是一段话。有了学生的思考习惯,有了个性化的阅读所得,书的价值也就在这弄“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了。
    2.批注的对象
    小学生的阅读批注,随着自身的阅历增加、知识的积累,也应该由简单趋向复杂,由低级趋向高级,由肤浅趋向深入。在小学阶段,阅读课堂上的批注,可以从一点点的所得引向深入。具体地说,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阅读中的批注,可以是感受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独到的理解,可以是对某一词句、写作手法的欣赏,也可以是对学习材料的评价、质疑。可以说,批注的内容,正是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的结果。
    3.批注与交流
    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感悟内化的过程,是一种潜心会文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交流合作的过程。单个儿学生的批注,往往是零散的、浅薄的,思维含量还不够;初步批注之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形成思维碰撞、交融,将学生零散的思维引向统整,浅表的思维引向深刻……这个“深度”阅读包括思想情感,包括言语表达、布局谋篇、思想方法、个人感受等。批注的交流碰撞,展现了学生的质疑和反思,让学生从质疑和反思中体验成功,这既是培养学生批注意识的手段,也是批注行动的目标指向。
    三、怎样养成学生的批注习惯
    1.不同学段不同要求引导批注
    在第一学段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批注符号。这一学段,以培养学生批注阅读的“习惯”为主,能让学生在有所思的基础上圈圈点点即可。到了第二学段,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在哪里批注好,怎样使用学过的批注符号进行批注阅读,并由符号式的批注逐渐过渡到文字批注。第三学段,应该提倡文字形式的批注,重在要求孩子们批注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2.范例引路,加强引导
    教师可以把自己读的书带到教室,给学生“看稀奇”,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教师的批注行为也就成了学生的范例了。
    3.同文本的赏析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文本的欣赏本就是激发阅读兴趣、提升学生语感、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着力引导学生来欣赏文本,找出文本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的妙处,并用批注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能够有效地提高阅读的质量。而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批注意识的形成、习惯的养成。
    4.让内容丰富的批注升级成读后感
    读后感的“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对学有余力的、批注习惯较好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由写批注向写读后感发展,让他们思考、质疑的能力更上一层楼,表达能力也将随之水涨船高。
    总之,学生批注习惯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保护学生个性阅读,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中掌握方法,并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不断发现其有益尝试,及时地加以鼓励,由教师选文到自主选文,再到读整本的书,拓展学生批注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以阅读为乐,真正实现“悦读”“悦思”和“善思”。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