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3期 总第5370期 2017年0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3期  下一期
身教,你看不见的巨大力量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作者:王淦生 发布日期:2017-02-21 15:01:22

    不少教师在谈及自己的职业时,常常习惯地将自己戏称为“教书匠”。自然,这样说话的人大多不至于不知天高地厚地把自己抬举到“宗匠”“巨匠”的行列中去,充其量也就是将自己算作“能工巧匠”而已。事实上,在很多人心目中,教师不过就是个手艺人,凭着肚里那点儿墨水和三寸不烂之舌传道授业解惑,以维持生计养家糊口。
    粗听之,这种说法并无太大的不妥,然而细加推敲,“教书匠”之说却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偏差:第一,从教育目的这一角度来看,教育的宗旨绝不在于(至少不仅仅在于)“教书”,“教书”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其终极目标却是“育人”。第二,从教育内容这一角度来看,教师也并不是仅仅靠用“书”来教育学生。“书”固然是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或缺的媒介,是各种知识和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但正因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育人”,“物化”了的书本在很多情况下每每会显出它的“功力不济”来——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常常会在“育人”的过程中,发挥出一种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悄无声息中浸润和濡染着受教育者的心灵。古人所谓的“言传身教”中的“身教”二字,所体现出的正是施教者在“教书”这一看家本领之外,一种潜在的而又极具“穿透力”的力量。
    傅雷先生翻译的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有一段令人感奋不已的话,可以用来作为教师“身教”的注脚:“一个人对于别人的影响,绝非靠语言来完成,而是靠精神来完成的。有一种人能够用目光、举动和清明的心境,在周围散布出一种恬静的、令人慰藉的气氛……这是心灵对心灵的力量,感受和施与的双方往往都不知道。”常人可以“不知道”这种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影响力,但肩负育人使命的教师就不应当对此懵懂无知了。教师不仅应当“知道”,而且应当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心灵对心灵的力量”,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优雅的言谈举止、虔诚的职业情怀去感染、影响学生,进而塑造学生的灵魂。
    正因为如此,教育工作者在“修业”(即钻研教育理论、教学业务和专业知识,使自己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之外,最大的任务就应当是“修身”了。甚至这“修身”的任务应当放在第一位。无论古今中外,全社会对师德的要求都近乎苛刻,其原因也就在于人们看到了教师的人格、精神对下一代的巨大影响力。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对教师的“身教”作用更是阐述得明白到位:“你们自身的行为是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和孩子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执行了教育孩子的工作。其实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养着他们,甚至当你们不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你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与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孩子们都有很大的意义。你们的态度、神色上的些许变化,孩子们都能感觉到。你们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能影响到孩子,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这段话,对教师的身教意义分析得细致入微,它告诉我们,教师在学生面前任何有意无意的行为都是教育!
    由此看来,教师这一职业自有它的特殊性。工匠们只要有一手绝妙的技艺便能畅行天下,至于“身正”与否则无足轻重;钱钟书先生也曾将作家比作“母鸡”,把作品比作“鸡蛋”,读者只须品尝鸡蛋而无须顾及母鸡的优劣妍媸。教师则不然:除了给学生提供优质“鸡蛋”(知识和技能)外,还得精心修炼“母鸡”的精神人格、举止言行,以保证自己作为学生“师表”和“楷模”的高档次、高品位。单从这一点来看,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实在毫不过分——关键就要看我们如何修业修身,对得起这“光辉”二字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