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3期 总第5370期 2017年0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3期  下一期
学习:从激发兴趣开始
来源: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小学 作者:高建香 发布日期:2017-02-21 14:59:29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如何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创造性地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效益和效果的重要环节。
    一、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外因
    1.内因
    基础薄弱,失去信心。有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在接受新知时云里雾里,感到吃力。再加上毅力不强、意志薄弱等因素,越来越难坚持学下去。
    不思进取,目标迷失。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思进取。
   2.外因
    (1)家庭层面
    望子成龙心切,违背教育规律。青少年不可能长时间对某一事物“有意注意”,如果强行让他们的大脑神经中枢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适得其反。
    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子女得不到应有的温暖,无心学习。
    父母行为方式不当,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养成学生诸多陋习,使其在学校里感受到束缚,厌学心理随之产生。
    家庭教育缺位,责任寄托学校。家长认为将孩子送进学校,成人成才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2)学校层面
    硬件设施闲置。中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然而有些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将文体器材束之高阁。更有学校为了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有意削减文体课,导致学生校园生活枯燥乏味。
    教育方法粗暴。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在感情上难以承受,引起对教师的反感,这种情绪会迁移到教师所教课程上。
    办学思想陈旧。素质教育也好,课程改革也罢,一些中小学校仍然信奉“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学生超过一定负荷后,只能泄气不干。
    师德不够高尚。教师优良的工作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对学生的关怀和期望,使学生产生尊重、敬佩感,从而对该教师任教学科产生兴趣。反之则不然。
    (3)社会层面
    “脑体倒挂”,利益驱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私营经济的兴起,不少劳动者的经济收入与其受教育的程度不成正比,加上家长引导不力,学生对读书学习的意义产生怀疑。
    不健康影视、书刊及网络冲击。笔者曾对部分初中生作调查,50%的学生爱看武打、侦破、言情等小说和影视,他们对教科书并无多大兴趣。此外,学生进入网吧或在家玩游戏也司空见惯。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式
    1.父母层面
    教育孩子立志自信。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习的好坏、表现的优劣,都是自己的事,不要因为成绩暂时落后而自暴自弃,要相信自己,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
    优化学习环境。如果父母本身是一个不爱寻求学问的人,子女好学的经验一定不会丰富。父母大吵一三五,小闹二四六,家庭气氛不好,子女的学习兴趣一定大打折扣。
    尊重孩子的兴趣。很多家长把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得满满的。孩子好比树苗,可以成长为各种各样的材料,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
    2.教师层面
    尊重学生。教师做不到爱生若子,但至少要坚守道德底线,尊重学生,特别是行为习惯和双基达成相对滞后的学生。
    力求出新。新颖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能促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而扩大视野,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激发追求上进的内驱力。
    3.管理层面
    明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而个性地发展。
    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切实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推进新课程改革,推进新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和管理的力量,要为新课程推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要为新课程推进创设舆论氛围,要改革管理制度。
    学生学习兴趣依靠学校、教师和家长来共同培养,三方面都有责任化影响学生兴趣发展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其中学校要争取主动,在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发展其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适应未来知识的挑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