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创建“国际生态学校” 打造生态教育特色——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中心小学“国际生态学校”项目实践纪实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奉前茂 甘秋萍 唐世日 发布日期:2019-04-29 13:18:26 |
“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是面向青少年的环境教育项目,旨在帮助学校改善当地环境,节约资源并减少碳足迹。近年来,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下称“江华县”)大石桥乡中心小学大力发展环境教育,并积极引进“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在美丽的瑶山唱响新时代生态环保主旋律。2018年,学校荣获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授予的“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绿旗荣誉学校”称号。
立足学校现实,创建“国际生态学校” 学校通过组织全校师生调查校园环境问题发现,学校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处理垃圾的办法就是露天焚烧,这种原始的处理方式对校园环境破坏很大;而这些垃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如牛奶盒、矿泉水瓶、废纸等。学校当务之急是如何妥善处理垃圾,改善校园环境。 为开展环境教育,2018年4月,学校引进了“国际生态学校”项目,并成立了创建“国际生态学校”委员会,希望通过推进“国际生态学校”项目,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让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在大石桥乡中心小学深植。 学校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以及每周开设一节“环保课”和“保护生态环境”班会课。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教材中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将生态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数学教师可让学生统计垃圾减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英语教师可让学生了解各国环保的措施;科学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垃圾处理的探究,尝试制作创客作品进行垃圾减量;信息技术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电子报或微视频等宣传环保;音乐教师可让学生学唱生态文明的歌曲;美术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让学生制作生活用品或装饰物,变废为宝……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了解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了环保知识,学习了如何保护环境。 开展环保活动,传播生态文明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多层次的环保实践活动,如:划分班级环保责任区,动员学生种植绿色小植物,养护好责任区内的花草树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在“垃圾减量,分类回收”活动中,师生们将每天营养餐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存放、出售,并将出售废品得来的款项用于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在“小手拉大手”活动中,通过学生带动家长、社会人士参与环保行动,改善学校及周边环境;学校专门召开创建“国际生态学校”家长会,家校协同参与环境教育;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家长微信群、QQ群等信息平台,并结合江华县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积极宣传生态环保内容,培养学生生态文明习惯。 学校成立了学生环保科技活动社团。社团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围绕“垃圾减量、分类回收”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在世界环境日、无烟日、世界水日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期间,到各村寨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劝导村民做好垃圾减量、分类回收工作,共同建设青山绿水美丽瑶乡。 瑶歌声声倡环保,生态理念入人心 千里瑶山,风景如画;瑶族人民能歌善舞,崇善自然。在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的过程中,为提高创建水平、传承瑶族文化、丰富校园生活、打造学校特色,学校依托当地瑶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确定用瑶歌唱响新时代生态环保主旋律。师生共同创作了生态儿歌,将学生耳熟能详的瑶族曲调配以朗朗上口的环保歌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环保的热情。 “学校环境好,四季草绿树成荫;草藏青蛙树有鸟,风情如暖天天新……”阵阵瑶歌为校园增添了别样生机。“歌词里描绘的场景就是校园真实的写照。”大石桥乡中心小学副校长甘秋萍介绍,“这一切都得益于‘国际生态学校’的创建。” 目前,学校严格按照“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的“七项标准”推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建设美丽中国、美丽瑶乡、美丽校园,我们在行动!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