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花木文化资源 提高科学课堂实效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几点策略 谈写字示范的八个误区
课堂动态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90期 总第3909期 2010年04月08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90期  下一期
整合花木文化资源 提高科学课堂实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常州市武进区成章小学 虞 斌 发布日期:2010-04-13 14:34:56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提上了重要位置。本文从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的角度,认识我校社区花木文化课程资源的独特价值,寻求充分利用花木文化资源建设科学课程的策略与方法。
    一、 以新课改理念重新解读“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存在着“三重”“三轻”的倾向,即重“应试性”课程资源,轻“发展性”课程资源;重校内课程资源,轻校外课程资源;重视规定性、静态的课程资源,忽视生成性、动态的课程资源。
    我们必须走出“教科书是惟一课程资源”的狭窄天地,使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将学科知识、学生生活、社会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
    二、 花木文化是独具价值的地域性课程资源
    地域文化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地域文化课程资源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我校地处西太湖(原名滆湖)西畔嘉泽镇,是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对于实施科学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走出校门,就是广阔的田野,有各种农作物,有野生的奇花异草,有各种形态的根、茎、叶,有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花卉,有各种各样的果实。
    三、 花木文化推进科学课程的改革
    丰富的花木文化课程资源有着多方面的教育价值,为我们实施科学课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去思考。对于能利用花木资源进行学习的内容,我就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和社区。学生们来到风清草绿的大自然,简直像出笼的小鸟,个个神采飞扬、机灵活泼,面对活生生的“教科书”,学起来很带劲,师生都在享受课堂。
    2. 提供科学学习的材料
    观察和实验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教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时,必须有足够的、有结构的材料,这样才有实效。我们将大自然中的鸟虫鱼蛙、花草树木转化成学生学习科学的材料。
    如《开花结果》一课,学生们准备了油菜花、月季、桃花等,解剖并比较这些花的结构,这比直接把花的结构灌输给学生更有效。
    3. 拓展探究活动的空间
    小学科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表现为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学习场地、探究形式、作业与练习、学习评价等方面。因此科学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把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学习经历,培养学习能力,在大自然这本“大教材”中探究、获取知识。
    如《植物的不同和相同》一课,我就把学生带进树林,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接触一些花木,选择各种花木来观察比较,学生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到植物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4. 培养持久性等科学品质
    科学探究是一种非常艰巨的劳动,需要研究者具有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品质,这也是科学教育从小就要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些研究活动往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如种植、饲养等活动,要求天天进行、长期坚持,绝非科学课上所能解决的,但充分利用学校的花木资源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如《种油菜》一课,我带领学生在植物园开辟了一小块地,撒上了种子,在课后坚持观察油菜的生长并做好记录。这样,学生不仅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且成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体,学习才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项活动也才能坚持下来。
    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然而,在传统的被动授受式教学中,把一门门充满乐趣的课程变得沉闷、单调、乏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让我们重新认识教材的特征,树立正确的、开放的教材观。突破教材对学生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让科学课生动起来,让科学探究更有趣,更有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