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心”出发 正副联手合力双赢正副班主任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谈“后进生”转变陪着孩子慢慢成长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6期 总第4497期 2012年09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6期  下一期
谈“后进生”转变陪着孩子慢慢成长
来源:南京市浦口区新世纪小学 作者:刘云 发布日期:2012-09-18 16:09:41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被一些问题学生搞得焦头烂额,甚至会有老师感慨:教一个比教十个还累。这些问题学生我们称他们为“后进生”。我体会到只有深入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才能使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跟上一般的学生,从而促进身心全面正常的发展。
     一、晓之以理,付出耐心
     通过谈话教育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是老师进行班级管理、教育学生的核心内容。入情入理,口服心服。说理,不是说抽象的大道理,不是严辞教训。说理,情要先行。情感沟通了,学生才会感到理顺、在理,进而受理、入理。坚持说服,反对训服、压服。道理要阐述、分析清楚,将意义、作用、重要性、危害性等陈述明白。训服、压服只能培养奴才,或者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加深师生隔阂。
     二、动之以情,倾注爱心
     “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也许夸张了些,却实实在在地告诫我们,对待后进生切不可疏忽大意。作为一个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也应该有能力帮助教育好这些后进学生,使他们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爱学生不是抽象的、虚幻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渗透在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平时,老师应细心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在各方面帮助他们,使他们逐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和与老师、同学之间的隔阂,激发他们进行自我竞争的动机。
     三、导之以行,充满信心
     老师是靠自己的学识、修养和教学来教育孩子的。教师以身作则的行为作风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是让学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时时处处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对品行较差的学生产生震摄作用。不过,对于后进生的问题不能不闻不问,而应悉心指导,加以帮助,特别是当他们遇到自身所不能解决的困难的时候,老师的及时帮助是让人顿彻顿悟的良药。 
     四、持之以恒,因势利导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问题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对于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反复或倒退,老师要正确引导,允许学生犯错误,让他们在失败中崛起,在曲折中走向成熟。教师既要看到后进生的进步,也要正确看待后进生的反复现象,不断给他们敲响警钟,不断鼓舞他们进行自我竞争、自我挑战,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之中把后进生引上前进之路。 
     五、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作为老师,对后进生要多关爱,少斥责,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帮助他们,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1.善于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其实每一位后进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但也有各自的闪光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耐心启发教导,精心培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是能够转化后进生的。
     2.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智商确实低下的后进生来说,可以引导其尽量学,但不能强制其结果。对智商正常,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正确的后进生,老师首先要端正其态度,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可采取家访、家校联系、课余补课等方法,辅导其进步。还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尽量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可借助多媒体或者师生互动,贴贴纸、小红旗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3.表扬、肯定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抓住时机进行表扬,会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比如“你真聪明,答对了!”“如果你再努力一点,进步会更大。”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及时表扬后进生的点滴进步,他们一定会更加努力用功,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
     对后进生,我们需要倾注爱心、付出耐心、充满信心、保持恒心,以尊重、赏识唤起他们的进取心,以真诚、宽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努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有力争上游的决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