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几点转变 让班级论坛成为学生“快乐作文学习吧” 让《云雀的心愿》 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得以实现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6期 总第4497期 2012年09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6期  下一期
让《云雀的心愿》 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得以实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2-09-20 15:33:11

     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太山小学 李为峰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教得有法,学生学得有趣,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谓是将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发挥到了极致。在我们小学课堂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将网络与电子白板相结合,从而发挥它们的作用。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主旨是通过小云雀的遭遇向学生们讲述目前环境的恶化及森林对改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号召同学们爱护环境、植树造林。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铺设情境,有的放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语文课堂只有让学生入情入境以后,才能使他们彻底了解课文内容,才会对课文感兴趣,真正走进文本深处,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所以,在课文施教以前,我运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所讲述的几处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场景给学生展现出来。如小云雀遭遇到的风沙、洪水,这些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当视频上出现这些让人惊心动魄的场景时,我引导学生设想如果自己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此时,所有的学生无不动容,被视频上展示出来的恐怖景象所震惊,特别是洪水中挣扎的小女孩,更是揪住了他们的心。大家对洪水灾害有了最直接的认识,对于文中如“咆哮”“脱缰的野马”等词汇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对小云雀的害怕也就有了深入透彻的感知。
     当学习后文所描写的森林里凉爽的场景时,我也用视频展示出来,再配上和谐的鸟鸣、舒缓的音乐,“森林就像一个巨大的空调器”,立即呈现在学生眼前,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二、设置细节,小中见大
     作为教育技术中的一环,白板的使用会给课堂带来相当多的便利,它会增加学生的印象,更会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还用电子白板出示课文重要段落。如展示洪水泛滥场景的图片时,随着图片的变化,我让学生将自己从图中领悟到的词语用电磁笔书写到白板上,真正做到从图中领悟词语含义,结合情境理解课文。这在某种程度上比翻查字典、老师的讲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要深刻,也更加实用。在对学生所书写的词语做出讲评时,我使用聚光灯结合放大镜功能表扬书写特别工整、总结特别到位的学生,他们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都会随着聚光灯和放大镜而得到充分的肯定,因为这不仅放大了他们书写的文字,更放大了他们的成功,可谓一举多得。在做课堂总结时,可以很方便地将本节课在电子白板上展现的所有图片、文字进行回放,让它以大纲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效果显著。
     三、及时互动,加深理解
     根据艾滨浩斯的“遗忘曲线原理”,学过的内容要及时复习才能有助于学生记忆。所以,我在上完这节课以后,及时在班级BBS上发表相关内容的主题帖,告诉学生回家后在父母的指导下作出比较有实际意义的跟帖,然后老师再择优评价。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对学生的温习情况做出及时指导,沟通了老师和家长的关系,使家长更明白孩子在学校都学习了哪些内容,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针对这一课,我主要发了这样几个主题帖:
     1.在《云雀的心愿》一文中,如果你是小云雀,你认为没有了森林,最大的坏处是什么?别忘了告诉大家你的理由啊。
     2.学习了《云雀的心愿》之后,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呢?跟大家一起聊聊吧。
     3.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森林是地球最美丽的衣服,你打算用一件什么样的衣服来装扮我们的美丽家园呢?请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计划。
     而学生们的回帖更是精彩不已,无不表达了对森林、对环境的关心,一致表达出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心愿,更让我了解了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便捷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形式乐于被老师们接受、更乐于被同学们接受,它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内驱力,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大踏步地顺利前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