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几点转变 让班级论坛成为学生“快乐作文学习吧” 让《云雀的心愿》 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得以实现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6期 总第4497期 2012年09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6期  下一期
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几点转变
来源:连云港市猴嘴中学 作者:朱慧琴 发布日期:2012-09-18 15:30:40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但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反思。
     一、由“完成性”教学转变为“灵活性”教学
     以前,我在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前精心准备好课件,上课时我只需按动鼠标按照设计好的思路播放课件。在课堂上即使学生想出比较好的解题思路或提出一些疑难问题,因为与设计好的课件不符,只能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导到已经制作好的课件上,这样就不自觉地成为电脑的奴隶,完全忽略了教学的不确定性。
     而数学科学的特点是动态的,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具体的、不确定的、千差万别的。尤其是“六模块”教学模式,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表现方式,且运用的多媒体技术手段要灵活多变,不能一提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就立即和课件联系起来。还有就是在整个课件中,不需要将全部的教学内容都用课件展示出来,只需将难点的突破作为一个小结设计出来,或者还可以设计开放性的答案,也就是没有既定的答案,只将解题思路或者只是将题目出示出来,剩下的部分就可以交给学生来互动探究,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在设计“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学案时,虽然我没有利用多媒体直接放映,但我在学案上打印出许多成轴对称的建筑、图形、花朵等,让学生开始就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和存在的普遍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由多媒体演示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自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我曾有一个阶段使用过问题教法:将一节课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在屏幕上一一列出,要求学生回答,等学生回答完所有问题后,教学计划也顺利完成了。表面上看是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课上的气氛又很活跃,同学们也能认真思考。但课后经过反思却发现,其本质不过是将以前教师直接提问变成用幻灯片出示问题,学生还是失去了主体性和能动性,完全按老师已经设计好的思路走,就更谈不上独立思考了。
     新课改要求我们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
     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得与圆周率有关的大量的信息,如各个时代科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各种证明方法、圆周率在当今各方面的应用等等;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研究,并在课堂上通过交流展示环节与本组同学相互探讨。这样就可以发挥信息多种双向运输方式的优势,建立教师、网络、学生多渠道沟通方式,形成因材施教、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
     在课堂上,有时候为了课件的连续性、严谨性、高密度性,使得整个教学只关注知识和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完整的教学过程要求实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目标,利用多媒体可以完成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方面的任务,但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则要靠教师和学生在广泛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实现。
     教学时,教师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我试着将多媒体课件当堂制作,课件制作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概念构建的过程,并在上课时始终注意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新课改要求实现课内、课外两个高效率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初中数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必须要巧借现代信息技术优异性,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促进教与学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