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课堂,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乐在课堂,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让数学课堂更加 一年级数学课堂常规管理小妙招
课堂分享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5期 总第4483期 2012年09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5期  下一期
一年级数学课堂常规管理小妙招
来源: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作者:沈军英 发布日期:2012-09-04 13:47:57

     一年级孩子由幼儿园的以游戏为主的学校生活一下子转变为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的学校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一时难以适应。在开学初的数学课堂上,时有张口就说,站起就走,转身就聊的现象发生。面对刚入学不久且差异较大的一年级学生,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每刻都在深思,如何使孩子们顺利地进入学习状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为此,我采取如下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妙招一:在表扬中提醒
     现象一:上课铃声已经响了,当我走进教室发现孩子还没有静息,有的在地上乱走,有的在喝水,有的在说话唱歌。
     处理策略:这时假如教师大声批评呵斥,只会吓坏孩子,让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陷入困境。所以我会借助在位置上静息的同学A,就及时表扬:“看,A同学听到铃声,就在座位上静息,可真是一个遵守课堂纪律的好孩子!让我们大家都向他学习!”以此为契机对孩子进行常规教育,为其他孩子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明白以后上课时要像A同学一样坐好才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现象二:数学课上能坚持做到“上课坐端正”的学生寥寥无几。
     处理策略:在数学开学第一课中,我精心设计以“上课坐端正”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让孩子先通过听故事初步接受了“上课坐端正”的常规要求。当课上孩子们开始坐得东倒西歪时,我快步走到坐得比较端正的同学B身边,做了一个坐端正的姿势,对大家说:“沈老师要表扬你,因为你已经知道,上课时要坐端正!”话音刚落,小朋友们纷纷坐好,每一个学生都非常渴望老师的表扬。
     妙招二:在暗示中坚持
     现象:一年级孩子年龄小,自控力差,课上自由讲话、做小动作、打扰别人等现象层出不穷,总是与老师的要求相违背,此时老师过多的话语提醒势必会影响教学内容的实施,点名批评又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处理策略:我和孩子们约定,上课时老师的眼睛、手势都会说话,当老师向你发出信号,请你立刻接收。用点点滴滴的积极暗示,传神、传情、传递着各种心灵的信息,对孩子流露自己的挚爱与期待,当孩子们领会了我们约定的暗示的时候,往往会比反复说教有效的多,并能够化为一个提醒、一种关心、一份鼓励,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坚持着。
     妙招三:在游戏中调整
     现象:一段时间后,学生已经明白了课堂听讲的习惯、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坐姿及书写的习惯、作业习惯等常规要求,但由于年龄特点所决定,要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内,规规矩矩适应学校多项条条框框的常规内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确实也是很费时费神的事情。
     处理策略:我收集了一些游戏,以课中操的形式穿插在课堂中。通过这样的游戏,不停强化,将规范慢慢地植入他们的心中,慢慢变成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课堂行为习惯。
     妙招四:在评价中促成
     现象:面对班上的几十个学生,很难每个学生每一堂课都能回答问题或得到老师的表扬,然而表扬与鼓励却是每个学生都非常渴望的,课堂中学生表现的不足又是每个教师都想及时进行指正与教育的,一一对应地实施显然是不现实的,那该如何实现呢?
     处理策略:在班上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课堂常规激励评价机制,我的这个激励机制分为个人、四人小组、大组三个层次,从个人到集体在一定阶段都会得到激励和评价。这样的机制操作是:(1)以四人小组就“仔细倾听”“善于思考”“积极发言”“乐于参与”“发言举手”等版块进行组内评定,再以大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常规表现加星制,开展“比一比、评一评”的活动;(2)课上起带头作用或因特别进步而被点名表扬的学生个人也可直接长一格;(3)每一个星期有一次集体的反馈,每个四人小组里面由成员投票产生课堂常规每周优秀个人,在大组里面由老师和本组同学一起投票产生每周优秀学习小组。在老师有针对性地不断强化训练和竞争意识的驱使下,让规范化为习惯,习惯在激励中强化,在肯定中养成,进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目的,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