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47期 总第6280期 2023年04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47期  下一期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加东 发布日期:2023-04-21 14:56: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提出要建立文化自信,“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给基层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个清晰的教育方向,即挖掘学科素材及其资源,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与传递。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途径,经过一番探索,略有收获,现将个人认识与看法归纳如下。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助力长远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很多内容对正处于行为习惯和品质养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有着极强的导向作用,有助于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古诗词为例,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诉学生要珍惜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教导学生要热爱祖国,形成赤诚的家国情怀。在教学中传达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巧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内涵,塑造其品质、坚定其心性,促使学生获得长远发展。


2.传承优秀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弘扬、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结出璀璨的果实,这也是立足当下教育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1.坚持既定教学目标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的根本地位不能动摇,必须贯彻与落实既定的、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包括听、说、读、写各方面素养及能力的培养。如果抛开目标,一味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而偏离教学主题,就会导致原有的、既定的教育教学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事倍功半。


2.灵活巧妙渗透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形式单一,而是要遵循灵活巧妙的原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梅兰芳蓄须》一文,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播放梅兰芳的经典京剧选段,依托直观、立体的视频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京剧的特色,体验京剧文化的魅力,达到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3.循序渐进融入原则


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要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此,教师应树立长远意识,结合学情制订教学规划,具体落实到每一次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切忌操之过急,一味图快。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立足课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时,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对诗句及诗中描写的意境进行深刻理解。其间,教师只需要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适时讲解,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还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旋律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


2.开展活动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实际情况灵活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同样,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组织相关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言文,结合已有经验理解文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复述出来。以此为前提,引导学生踊跃展示,驱使学生多阅读、多理解、多感悟,从而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文言文知识。


3.家校联合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家校合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帮助。例如,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事劳动中积累、沉淀形成的伟大智慧,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优质课外读物,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及其实际阅读水平自主选择。由于小学生缺乏充分的农事经验,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就需要家长及时指导,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在家校合作的基础上,学生对二十四节气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会更深刻、更全面。


四、结束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根本动力,支撑着我们的进步与发展。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需要教师认真挖掘并在教学中巧妙渗透,引导学生担负起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进一步在教育实践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与探索,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异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