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45期 总第6269期 2023年03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45期  下一期
依托学习任务群,提升习作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高杰 发布日期:2023-03-24 15:18:31

习作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长时间以来,习作教学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为了写而写”,习作所蕴含的表现、交际、学习等功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指向生活的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有待进一步强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方面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以任务设计的方式围绕特定主题,确定语文实践活动,对习作教学的深度推进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本文以四年级上册“写一封信”为例,探讨学习任务群观照下的习作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明确习作任务,厘清“写什么”


习作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写什么”,即让学生知晓习作任务是什么,这样才能在清楚的目标导向性中更好地联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准习作的方法和路径。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学习写书信”,导语部分指出了书信的作用主要是“互通消息、交流感情”,还引导学生交流写信封的注意事项。最后的习作要求是“请给你的亲友或者其他人写一封信,可以通过邮局寄给对方,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对方”,这正是学段要求中“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的具体落实,展现了文字沟通交流的作用,彰显了习作的实践性特征。


对学生来说,“写一封信”意味着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的初步完成。学生在学习写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怎么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述清楚,从而确保本次习作不是简单的“为了写而写”。学生需要搜集整理、分析判断、优化提炼,不仅体现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要求,也包含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有关“实用、审美、思辨”的要求,将写信这一行为与生活相关联,同样也体现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跨学科学习”的要求,最终指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调整知识结构,明晰“怎么写”


习作教学旨在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中首先要做好相关主题知识点和言语技能的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语用意识和实践水平。书信的格式是本次习作的教学重点之一。由于现在的学生身处互联网时代,通信的快速与便捷性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几乎接触不到真正的书信,所以教师要充分用好教材的例文,引导学生吃透书信格式。


结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有关要求,根据例文提示,教师首先需要和学生一起弄清书信应该包含的基本要素,这样学生便有了关于“书信应有的样子”的意识。此外,应用型文字重点在应用,写信的出发点在于交流沟通,按照邮寄要求,还需要准备信封、邮票,且必须在信封上规范写上寄收双方的有关信息,在准确的位置贴上符合规范的邮票,最后送至邮局投递。


需要指出的是,信封以及邮票的获得方式和途径直接体现了学生的生活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他们对邮政知识的了解,属于“跨学科学习”的范畴。这一过程促进真实情境下的交往,助力学生实践能力、生活能力的提升,也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关联与融通。


在书信的撰写环节,结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思考”的要求,鼓励学生用文字向寄信对象表达真实情感。教师可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写信想象成与对方“面对面说话”,将单一的文字输出转为双向的言语互动,这样能有效避免学生只关注文字表面而忽视“写一封信”本身的意义,促使其再次思考“为什么要写给他”“想和他说些什么话”这两个基础性问题,强化写信的动机和意愿,进一步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例作中,作者围绕“搬进新校园”,告诉叔叔自己用眼睛所看见的“新”,还描写了置身新校园中自己的行为,最后在表达思念之情后提出“您会回来吗”的问题,提升了互动性,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借鉴,即以提问的方式增强交流的实效性,避免“自说自话”,为下一次“对话”创造条件,做好铺垫。


三、开展互动评价,探讨“写得怎么样”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视习作有效性、了解学生“写得怎么样”的关键举措。常规的习作评价以教师为主,方式包括写评语、面批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进度、学生人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习作评价很多时候表现出虚空化和形式化,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修改以及调整不能真实发生。


在习作评讲环节,通过师生、生生评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习作教学要求以及自身习作成效情况的了解,也能在评价过程中习得他人长处,获得不一样的习作体验。在“写一封信”习作评价中,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了部分具有典型性的习作案例作为学生评价的对象,一方面要求学生围绕书信的基本格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围绕书信内容进行评价,包括对语言的评价、对某件事情的看法等。在评价中,选择A写给B的信作为例文,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B,B就书信中引用诗句的贴切性和准确性做了提醒,给出了建议,使得A不仅获得了习作技能的提升,更获得了情感上的回应。此外,评价的过程本身也是交际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借鉴观点,有助于其自身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依托语文学习任务群开展习作教学,能有效避免单纯传授习作知识或技能的枯燥乏味,从语言的建构逐步走向思维、审美和文化,更加突出语文核心素养,习作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应用、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技能”的锻炼过程,推动了习作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的双向奔赴。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