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做善“问”的“智者”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做善“问”的“智者”
来源:洪泽县实验小学 作者:许霞 发布日期:2010-12-30 17:56:16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决定了课堂思维活动的品质。反观我们的课堂,存在着大量对提问的方式、内容、技巧、策略放任自流的状态,乱象丛生。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复杂的教学艺术。
     一、忌专注个体、遗忘全体,宜突出个体、面向全体
     教育理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维果茨基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在这三个层次间,人的认知水平不断转换,螺旋上升。提问不应停留在首尾两区,问题太易,激发不出学生的兴趣;太难,会打击信心,丧失提问的意义。有效提问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迅速提高。教师对问题的难度要合理把握,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励其钻研;对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学困生宜问一些浅显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课堂提问,不能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所有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这样有利于营造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推动他们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二、忌提问随意、缺乏层次,宜抓住重点、逐层推进 
    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考虑学生心理特点,不考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没有提纲挈领式的问题设置,导致问题过多、过杂、过繁、过细。课堂提问设计要体现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有效的提问本身就充满了情趣和艺术魅力。为使提问的效能充分发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回答结果。对知识性提问的回答,要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反馈;对理解性、感悟性提问的回答,要注重过程,采用追问、延时反馈等方式提高训练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忌提问无序、时机不佳,宜掌握火候、适时点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教学中,把握好提问的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提问。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学生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课文重点。教师可采用铺垫性、辅助性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错位”时,教师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学生受阅历水平所限,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停留在肤浅的认知水平上,对问题一知半解,教师要及时发问,步步深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提高思维水平。
  四、忌无病呻吟、缺乏情趣,宜真情流露、有感而发
     传统应试教育由于偏重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忽视学生情感的开发,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和单调。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要求语文教师适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口语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到教学的思维活动中。所以,提问既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又要注意艺术性、情感性,从而激发情趣。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发现掩藏其中的情感因素,把感情融进到教学语言中,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完成情感的传递。教师还可以通过趣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高明之处常常在于问得巧、问得智、问得恰到好处。语文课堂的精彩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适时、适度、艺术性地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