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做善“问”的“智者”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来源:如东县实验中学 作者:桑乃军 发布日期:2010-12-30 17:54:16

     在教学中,同学们花大量的时间来做数学习题,成绩进步却不明显。作为教师,个人认为教学中要加强解题的教学,使之在更普遍的地方发挥效应。创造性教学是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并把这种创造性教学的精神运用到日常教学的一切环节之中。
     解题教学是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重点应放在解题思路的探索以及解题方法的发现上,既要努力研究规律性运用强的解法,又要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与联想。
     一、类比训练中创新
     广泛地采取类比的方法,有利于我们去发现新知识,发挥新技能。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知识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方程有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解是解明显的方程,不等式的解集是解集明显的不等式。如果将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就能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想和方法,进而更好地提高解不等式的能力。
     二、一题多解中优化
     对一道题进行探讨研究,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拓宽思维,优化解题程序。
题目:如图1,点E、P是⊙O上两点,⊙E与⊙O相交于A、B两点,PA、PB交⊙E于C、D。

求证:PB=PC
题目是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思路1: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证明。B、C两点都在⊙E上,连结EB、EC、EP(如图2),则PB、PC分布在△EPB和△EPC中,其中有两个条件EB=EC、EP=EP。只需证∠PEB=∠PEC,或证∠1=∠2、∠B=∠C即可。

思路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来证明。连结BC,PB、PC为△PBC的两边,通过等角对等边来证明。
(1)考虑到由EB=EC可得∠EBC=∠ECB,故只须证∠PBE=∠PCE。
(2)∠PBC与∠PCB可定位为⊙E的圆周角,要证∠PBC=∠PCB,可先证弧BDA=弧DAC,或弧BD=弧AC,根据“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弦的弦心距相等,那么弦所对的弧也相等”,以及“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来实现(如图3)。

(3)考虑到等腰三角形顶角、底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如图4),有∠P+2∠C=180°,结合圆心角定理,进行证明。
思路3:如图4,在⊙E中,分别作弦AC、BD的弦心距EM、EN,将PC、PB分成PM与MC、PN与NB,分别证明PM=PN,MC=NB即可。

思路4:应用切割线定理的推论证明。
思路5:从特殊位置入手,寻找契机,若Q点在⊙O上,且Q、O、E三点共线,连结QA、QB,易证QA、QB为⊙E的两条切线,此时A与C,B与D分别重合,易见QB=QA,进而寻找特殊位置与一般位置的联系(如图5)。

思路6:在思路5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证△OEA∽△PCB(如图6)。

思路7:利用对称性证明。
在得出多种证法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证法的优劣,寻找存在多种证法的条件与原因,以总结证法规律。
三、问题多变中提高
变化会激发学生创造,将现成的题目改变条件让学生探索结论方面的变化,或改变题目的意义与说法,有利于提高思维水平与综合解题能力。
题目:如图7,两圆外切于点P,直线AD分别交两圆于A、B和C、D,则有结论∠APD+∠BPC=180°。

直线AD绕点A旋转到与⊙O2相切于C的位置时(如图8),用同样的方法,仍可证明∠APC+∠BPC=180°。

若直线AD运动到与两圆都相切时,切点分别为A、C(如图9)。这是课本中的例题,结论AP⊥CP,即∠APC=90°。

     若将图9中两圆外切的情况变化,甚至同时让C运动,用类似的方法可得到新的更多的类似的结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仅能学会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