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体制也越来越趋向完善,摆在教师面前的是如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无限的科学知识突破?所以,高效课堂的建立也就成了一条绝佳的出路。现今高考注重能力培养,所以在生物课堂中我们应当运用将知识和思维两个目标有机结合的理念,提高学生解题和应用的能力。
一、发散思维与知识点的渗透
发散思维是思维的目标指向,即引导学生思维向着传统的理论、观念、方法不一致的方向去进行。主要方向有求异、多向、逆向、辐射。从这八个字出发我们就能找到知识点与发散思维之间的相互渗透。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如物质跨膜运输时的“载体”与细胞表面的“受体”,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与“基因表达载体”等,使学生进行对比,回顾旧知。多向思维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以一个原点出发,多方向思考一类问题。如讲到“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可以让学生思考相关基本单位的问题。逆向思维要求学生突破固有模式,运用反问找到答案。如讲到DNA是遗传物质,可反问:“为什么DNA可以是遗传物质?它具备什么条件?”。对于辐射,可从学科本身辐射到多个方面,可以从知识点辐射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如讲到孟德尔对豌豆实验分离现象的解释作出超凡假说的时候,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寻求真理,激起学生的“思想风暴”。
二、形象思维——知识获取的桥梁
形象思维是一种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展开的思维过程,具体地体现为想像、联想、直觉、灵感等思维形式。而无论哪种思维,都需要依靠观察和积累,观察和积累得越多、越完整,联想和想象就越丰富、越深入。生物学中的实验就是一个培养形象思维的最好渠道。
高三生物复习课中,教师要尽量把可以开展的实验开展起来,尤其在选修1中,大量的实验需要学生亲手实践,才能理解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如果受到学校条件限制,教师也应尽量用影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教材资料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如中关村的DNA雕塑、流动镶嵌模型图等,使学生能在形象、优美的模型中获得知识。
三、逻辑思维能力与解题技巧的训练
逻辑思维是通过运用言语概念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概括、推理等多种心理加工的方式。我以下题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观察与推理,解决此类问题。
图1表示在一个细胞周期(G1、S、G2组成分裂间期,M为分裂期)中的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处于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细胞数目的变化, 据图回答。
G1细胞个数 G2和M细胞个数
=6千个 =2千个
.jpg)
图1 图2
问:细胞周期中,完成各期所需时间的计算公式是t=T×n/N(N是取样的总细胞数,n是各期的细胞数),则处于S期的细胞数目有 。
首先,数据整合:引导学生观察两图,整合数据汇总到图1上方,便以思维的连续性。其次,数据应用: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公式,我们看到S期的细胞已知的量有T、t,而N是未始的。如何处理呢?”此时引导学生用公式变换。最后,结论获得:如果我们把G1所需要时间用t1表示,S所需要时间用t2表示,则t1=T×n1/N,t2=T×n2 /N,两个公式经过整合,就可以得到t1/t2=n1 /n2,继而把图中的数字代入:6h/2=6000/n2,就可以得到答案。
四、创新思维能力——知识的飞跃
创造性思维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也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顾名思义,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在思路的选择、思考的技巧、思维的结论上,都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
在教材中,就有大量的素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旁栏思考题”。书本知识的迁移与创新需要自我实践,而“技能训练”就能弥补这一思维空缺。
总之,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我们思维的基本形式,这三种思维形式之间只有思维材料和思维加工方式不同,没有高低等级之分,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而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体。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获取通往任何分支知识点的思维支撑,在我们不断变换的题目中找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