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七巧板》教学设计展示 古诗词教学心得 有的放矢,带动“后进”变“先进”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有的放矢,带动“后进”变“先进”
来源:江都市大桥镇中学 作者:张芸芸 发布日期:2010-12-20 12:17:01

     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每个班级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学习状况不理想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随着教学的深入,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不仅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气馁心理,而且会给整个班级的数学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从任教数学以来,就一直关注后进生这个群体,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实践。针对如何进行数学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本文试作了以下探讨:
     一、培养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其一,数学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众所周知,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后进生理解和解决问题。其二,应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流畅。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感染力,引导后进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激发起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注重情感教育。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尤其要注意对后进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后进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四,对后进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对后进生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二、知识新授时稳扎稳打,及时复习,小步前进
     教师应根据后进生的智力特征进行因材施教,特别是在进行知识新授的时侯一定要放慢速度,及时复习,稳扎稳打,小步前进。
     (一)注重即时训练。教师每讲完一个新内容,要勤练习,多反馈,让后进生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逐步达到初步理解、基本掌握的程度,具备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二)突出“双基”复习。每上完一到两节新课,教师要把所学知识从不同侧面加以练习、巩固,确保后进生对于“双基”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实施当堂验收。多提问后进生,鼓励他们多参与课堂活动。每一节课都设计一份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验收反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听课时的主动性。
     三、习题训练时兼顾两头,分层施教,个别辅导
     一个班的学生学习状态不可能整齐划一,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兼顾两头,分层施教。
     (一)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在复习时不妨把学生分成几类,让后进生完成一些相对容易的基础题,然后分头分析讲评,适当指点引导。
     (二)重视过程板演。教师在给出习题后,若后进生解答时确有难度,教师可自己板演或让中上等学生板演出解答过程。这样后进生们可以先看懂黑板上的解题思路及过程,再自行解题。教师还可从学生的板演过程中发现典型错误,借题发挥,及时纠正。
     (三)加强个别辅导。教师对后进生要加强个别辅导,从最后一名抓起,从课内到课外,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或查漏补缺,清扫盲点;或制定计划,提出希望;或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让他们在老师的关心和扶持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的向前迈进。
     四、对待作业要严格要求,狠抓落实,杜绝抄袭
     后进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抄袭作业往往是导致他们成绩提高无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督促后进生独立完成作业。
     首先要及时清点反馈作业。每天收家庭作业,发现缺少,即刻找缺交学生问清原因,限时上交。只要坚持数周,作业缺交现象就会自动减少,甚至消失。其次,学生参与管理。班上确定几名作业监督员,针对后进生抄袭现象及时和教师联系,以便教师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减少抄作业现象的发生。再次,加强抽查考核。如每天随机抽取两到三名后进生到办公室,指定作业中的一两道题,请他们当面完成。此举长期坚持,学生就不敢抄作业。最后,尽量当堂完成作业。在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可把每天课外作业的一部分尽力安排在课堂内完成,以保证作业的质量。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极大的帮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