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七巧板》教学设计展示 古诗词教学心得 有的放矢,带动“后进”变“先进”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古诗词教学心得
来源:射阳县海通小学 作者:武春霞 发布日期:2010-12-20 12:02:56

     古诗词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品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千百年来,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了祖国文化的命脉,然而现阶段古诗词的实际教学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目前,我国古诗词教学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下的状况。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甚至有谈“古”色变的现象。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观念保守和教学方法陈旧,依然遵循着“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出现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中,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形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验,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突出学生诵读和老师引导两个方面:
     一、诵读经典,激发兴趣
     (一)利用校园阵地诵读古诗词。学校是进行古诗词诵读的最佳场所,要充分利用校刊、广播、板报等阵地为学生营造诵读古诗词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在这些阵地开辟“诗词园地”等板块,介绍诗文作者、赏析经典诗文、交流诵读方法。也可以在教室的四壁悬挂古诗词书法作品并定期更换,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还可以为爱好书法的同学提供展示的机会。
     (二)利用课余时间诵读古诗词。适当利用午间空闲时间可以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古诗词80篇背默任务,要逐步分解到各周,让学生闲暇时熟悉并诵读,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开展分组诵读。培养小助手在班级做领头是成功的做法之一,以“小老师”带动班级大集体的朗读活动。这样的活动还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增加其生动性。比如“击鼓传花”,被选中者当堂诵读一首,用掌声或歌声作为奖品,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在教室的黑板前设置“每日一诗” 版块,每天出现一首古诗词,语文课前集体诵读两分钟。
     (三)利用检测手段诵读古诗词。古诗词诵读既要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达到教学效果的均衡化。可以专门制作班级古诗词诵读日程表,内容包括篇目等。按期检查、公布并评比,在逐日推进的过程中依据遗忘曲线的规律,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每周、每月定期抽查,也可以在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之间进行诵读情况抽查,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测提高学生古诗词诵读的效果。
     (四)利用比赛激发兴趣。可以说,古诗词诵读是一项相对乏味的活动,要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较好的诵读效果。要定期开展“古诗词诵读赛”“古诗词背默赛”“古诗词接龙赛”“古诗词抢答赛”“看表演写诗句赛”“看画面猜诗句赛”等活动调动每位学生的诵读兴趣,这样的活动同时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合理引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创作规律。古诗歌的表象来自于诗人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提炼,其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创造过程。由于诗歌深刻的内容和简短的篇幅,在创作过程中,它要求表现的语言简洁、凝练、含蓄、深邃。因此从表层看诗歌,它往往简单、稚拙却又内蕴机巧。其实,诗人用艺术和语言表现生活时,也把握了读者的欣赏心理,引导他们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再创诗境。教师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开展古诗词教学,尤其要注重诗人思维过程的还原和精炼语言。
     (二)引导学生开展自学。应当承认,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是可以借助教辅用书及工具书完成初步领悟的,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学生的自学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这样获得的知识比教师传授的更令学生难忘,也更有价值,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追求。教师要在课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自习题,课堂及课后要组织讨论和释疑,保护学生旺盛的求知热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