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普及“三项教育”提升办学品位
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普及“三项教育”提升办学品位
来源:南京市板桥小学 作者:潘来强 发布日期:2010-12-20 11:17:13

     体育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简称“三项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项教育”的普及是创建特色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建设学校品牌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校上下充分认识到普及“三项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抓基础工作入手,扎实推进了“三项教育”的普及,教育成效十分显著。
     一、“基础”工作扎实到位
只有建立在扎实有效的常规工作基础上的特色普及,才能使得孩子得到最好的培育和发展。
     (一)师资到位。我校首先克服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的困难,通过转岗、聘用等多种方式保证体育与卫生、艺术、科技等方面有足够的专、兼职教师。
     (二)开设到位。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体卫、艺术、科技教育法规文件,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科技等课程,并通过管理者巡堂制、家长举报制、学期学生阅卷调查制等多项措施确保每位教师每节课都能落实课标、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
     (三)设施到位。完善的设施设备是“三项教育”普及的物质保障,所以我们加大投入,17个专用教室均达到省标二类标准,是“南京市五室及合格学校建设先进集体”。近一年,我校又在氛围营造和设备添置改造上增加了新的投入,学校建成了“腰鼓广场”,宣传腰鼓艺术教育,并将运动馆建成了“腰鼓活动中心”。
     二、“普及”工作有序有章
    “三项教育”的“普及”最为重要,这是让特色教育工作惠及广大学生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校创建“三项教育普及性特色学校”的初衷。因此,我们狠抓了普及性特色工作。我校把创建特色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管理落实、制度健全、分工明确,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特色内容定位明确、方案科学、管理规范。其次,学校对培养学生“三项教育”特色措施到位,各类特色活动做到参与者、时间、教师、场地、方案等“五落实”。
     我校的特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例如,我校的腰鼓传统体育项目人人参与,既有“千人一鼓”,又有各年级、各种团队的“百花齐放”;既有腰鼓全员大课间,又有各班级自创腰鼓游戏;在科技教育方面,我们的主题探究式科技活动,三至六年级学生人人参与。校本教材《小小水博士在成长》,学生人手一册,在“水研究”主题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成长为认识水、研究水、节约水、保护水的“小小水博士”。在艺术教育方面,我校创建为“南京市乡村少年宫”,这完全可以证明我校的艺术教育活动是可以满足我校孩子像城里孩子一样学习科技艺术,发展兴趣爱好的需求的。
     三、“三项教育”成绩显著
     普及“三项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学生的发展。多年来,我校“三项教育”普及性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使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真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素养、教师技能、学校美誉度均有了显著提高。
    “三项教育”普及性特色学校创建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首先,学校以“千人一鼓”为标志的腰鼓教育系列活动已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打鼓、养德、增智、健体”完美结合。每次练习和表演,孩子们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更接受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励志训练、艺术熏陶、情感陶冶。其次,近年来学校孩子艺术素养水平得到空前提升。再次,以“水研究”系列活动为主打的科技教育硕果累累,学校师生共同开发的校本《小小水博士在成长》,在2009年南京市环境教育优秀校本教材评比中荣获市二等奖,在2010年南京市校本教材评比中获市一等奖。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区“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科学小论文、科技实践方案、小发明等在全国省市区获奖百余次,不少奖项还填补了省市区获奖空白。
    “三项教育”普及性特色学校的创建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校发展。学校合并之初,家长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待提升。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加之教育均衡化的推动,如今家长对学校的“三项教育”现状基本满意,对我校的学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说,学校借创建展示了百年板小的风采,同时也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