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讲数学 农家孩子读书乐 设计有效作业促进学生发展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情景交融讲数学
来源:金湖县育才小学 作者:刘葵红 发布日期:2010-12-20 11:03:15

     笔者在近期数学教学中,发现了诸多实际问题,引人深思。特别是与过去学生比,现在不少学生上课时缺乏激情,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同学的发言与教师的讲解也不能引起其有效的思考。课堂上的景和学生的情不能够很好地融合。课堂的景指的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情是指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活动状态、情绪变化和学习专注力。为使数学课堂上能够情景相融,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效果非常显著。
     一、游戏激情
     由于中低年级学生年龄尚小,游戏对他们有极大的诱惑力。作为教者,我们可以千方百计地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不论是新知的引入,还是重难点的突破,或者知识的外延,都可以融竞技或游戏于教学之中,如此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教苏教版四年级第七册《找规律》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初步感知,弄清一一间隔物体排列的规律,我这样设计了课的开头: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先来做个猜花的游戏好吗?
生:好。
师:老师这里有红颜色和黄颜色两种花,(教师顺势在黑板上放上一朵红花和一朵黄花)现在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下一朵出示什么颜色的花?
这时,有的学生说红花,有的学生猜是黄花。教师出示一朵红花,并和黑板上的两朵花排列在一起,让猜对的学生为自己鼓掌。这时,学生情趣高涨,欢呼雀跃着期待猜下一朵。
师:下一朵会是什么颜色呢?
这时绝大部分的学生猜是黄色的花,教师把这朵花也和黑板上的花排列在一起。
接着让学生猜第五朵和第六朵,全班同学都百分之百猜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你们为什么猜得越来越准呢?
生:因为老师出的花是按规律排的。
师:大家真聪明!发现了规律就容易猜对花的颜色了。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排列都有这样的规律,今天我们来找一下这些规律。
     把简单猜花游戏设计在课堂,一下子把课堂的景和学生的情融合在一起,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猜花游戏中体验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为后续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互动传情
     课堂上的组织形式对学生学习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不仅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形式的单一,更重要的是可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专一”。例如在教苏教版第二册《米的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认识米尺上的一米后,估计哪些物体长约一米,并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身体上的哪个部位离地面的高度是一米?部分学生可以上前,在老师身上贴上标记,再用米尺量一量准确部位,比一比哪个学生猜得最准并给予鼓励。对于此类师生互动的活动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干,并且情趣高涨、乐此不疲。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设计,使得学生对一米的概念异常清晰,课堂气氛也变得轻松和谐,师生互动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情谊,并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教学效果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言语导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者的语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把握火候,适时地“煽风点火”,且要掌握火候,不断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关键时,教师还应以幽默风趣的口吻,对学生还可以进行适时的肯定和鼓励,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以读促情
     数学学科虽然不像语文学科那样,读的内容多半丰富有趣,但是数学对学生读的要求却并不低。对于一些概念和规律,可以建议学生带着感情读,效果会很好。对于数学题目可引导学生边读边记边想,不断训练学生。题目读几遍后,让学生复述题意。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审题的准确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读促情,也是一项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总之,数学课教师要带着热情教,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情景交融,教育效果最优化的教学目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